有關孝的讀后感模板7篇

時間:2024-04-12 作者:Iraqis 讀后感

在寫讀后感時,我們可以提出一些問題,引發(fā)讀者的思考和討論,讀后感是我們對作品中的語言和修辭手法的思考和欣賞,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有關孝的讀后感模板7篇,供大家參考。

有關孝的讀后感模板7篇

有關孝的讀后感篇1

父親先來到了這個世上,后來兒子也來到了這個世上。

人生的路上多了一個同伴,也多了一個摯友。父親從此再不孤獨,父子倆一同匆匆趕路,一同去走人生之路。這是一條或許曲折或許平坦的人生之路。當父親有了困難時,第一個想起的是兒子,當兒子有了困難時,第一個想起的就是自己的父親。兒子小時父親是他的呵護神,兒子大時父親是他的智囊和參謀;兒子小時是父親的開心果,兒子大時是父親的頂梁柱。父親因為有了兒子,兒子因為有了父親可使兩人曲折的人生路程變得平坦,平坦的路程變得更加順暢,父親因此有了加力器,兒子有了航標燈。都說兒子是父親的未來希望,其實也是父親生命的延續(xù)。父親因為有了兒子,而充滿了對未來生活的希望,沒有了后顧之憂,兒子因為有了自己的父親,對未來生活更加自信,高高揚起生活的風帆。父親是兒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兒子做事的參謀,也是兒子遠行的后方;兒子是父親的未來,自己未竟的事業(yè)就在兒子身上。

兒子需要父親照顧的時候,那是因為兒子還小,父親需要兒子照顧的時候,那是因為父親已老。兒子小的時候,眼中的父親是天下最能的人,是英雄;等兒子長大了,眼中的父親總是那么傳統(tǒng),很保守。等兒子快老時,才發(fā)現原來父親是那么英明,自己有很多不如父親的地方。

世俗的眼光總歸是世俗的眼光:三十歲之前看父敬子,而三十歲之后是看子敬父。父親有父親的優(yōu)勢,有經驗,老道;兒子有兒子的優(yōu)點,有朝氣,創(chuàng)新。父親的成功不一定是兒子的成功,而兒子的成功就是父親的成功,父親的最大成功就是有一個超過自己的兒子。

每一個做父親的都是在自己父親的陪伴下,走完自己的前半生;而自己的后半生則是在自己的兒子陪伴子,這是一條永不間斷的人類繁衍的.鏈條。家族是這樣發(fā)展,民族是這樣振興,人類是這樣生息。兒子總是在父親的陪同下走好他的前半生,父親總是在兒子的陪同下走完他的后半生。當父親做成功了一件事,人們會說:“那是由于父親的經驗豐富,”當兒子做成功了一件事情,人們還會說“那是由于后生可畏,年輕有為”。如果父親做失敗了一件事情,人們會說:“那是廉頗老矣?!比绻麅鹤幼鍪×艘患虑?,人們會說:“還太年輕,不成熟所至?!?/p>

人生的旅途總是要伴隨著成熟和稚嫩、歡樂和懊惱、成功和失敗,之所以這樣才使得人生更加神秘和豐富多彩。

其實,父與子原本就是一個人,兒子是父親的裂變,兒子是做父親沒有做完的事情的委托人。兒子會為有一個成功的父親而自豪,父親會為有一個成功的兒子而驕傲!

父親的最大成功就是兒子超過了自己。

下度過。兒子——父親——兒。

有關孝的讀后感篇2

安妮·弗蘭克是個猶太少女,與父母,姐姐過著富裕安寧的生活。從1933年希特勒法西斯證券執(zhí)政后,對猶太人進行殘酷地迫害,使安妮一家人移居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而在1942年6月12日,安妮過13歲生日,收到了一本日記本,從此與日記做朋友,名為“吉蒂”。這時候,德國法西斯已侵占了荷蘭,對猶太人進行更為殘酷的迫害。為了躲避,逃到了自己公司大樓的房屋里面,成為了他們隱蔽的“密室”,同樣為猶太人的一些人也躲了進去……

讀完這本書后,我深有感觸!他們在密室里整整生活了2年。2年這可是什么概念哪,他們居然那么有毅力地生存了下來,我感到

十分地感動。詳細地描寫一下,為了躲避德國法西斯的攻擊,他們不得不把密室蓋得嚴嚴實實,窗戶全部釘上了板子或者是厚厚的窗簾,擋住光亮。白天,為了不讓下面的人發(fā)現,只能輕手輕腳的,如果是現在的話,我們應該是很難辦到的!

可世界還是存有一些極少的好心人,他們的食品就是從靠公司幾位員工。這些人無私為他們奉獻,給予他們食物,書籍,學習!可是……

可是,想想也是!密室的生活可不是好過的,在里面的生活不能看到陽光,不能觸摸自然,是極其枯燥,煩悶的和無聊的!這里沒有要好的朋友,沒有良好的老師,沒有無限的快樂,沒有……而且再加上密室外的戰(zhàn)爭形勢,不停地轟炸使他們煩躁!

安妮總說“紙比人更有耐心”,是的!這種說法我也感受得到,對人講一些繁多的事情還不如跟紙對話!每天以日記為發(fā)泄,傾訴!她渴望自由,快樂。在這本日記中,可以看出來安妮對自己的看法,他人的看法,生活的看法。從13歲的黃毛丫頭長到成熟的15歲姑娘,再次聲明,很有毅力!

中間也有許多的人鼓勵安妮,比如說她的姐姐瑪戈,還有彼得!彼得是最多的,每次不是安妮上去,就是彼得叫她上去。

讀完這本書,我非常地感動!建議大家也去看吧——你們會感受到里面的喜、怒、哀,樂。我接下來要看大仲馬的《茶花女》咯,祝大家閱讀愉快!

有關孝的讀后感篇3

讀完《培根隨筆》它教給了我很多哲學、倫理、處世之道的知識,它告訴我們做事要善于當機立斷,迅速行動。

在現實社會中,人們常常抱怨機會太少,覺得自己空有一身本事卻無用武之地,其實機會就在身邊,只是你沒有抓住。時機不等人,從來只有人抓時機。把握時機要又快又準,要搶在別人前面把握住時機,否則,只能跟著他人后面吃別人嚼過的剩菜了;要看準時機再出手,不要隨大勢所趨,人云亦云,也不要盲目地亂出手,這樣往往是南轅北轍,使自己犯下錯誤。

放眼古今中外,就有許多成功人士他們的成功正是因為把握住了時機。

世界酒店大王希爾頓,早年追隨掘金熱潮到丹麥掘金,他沒有別人幸運,沒有掘出一塊金子,可他卻得到了上天的另一種眷顧。當他失望地準備回家時,他發(fā)現了一個比黃金還要珍貴的商機,也迅速地把握住了它。當別人都忙于掘金之時他卻忙于建旅店,他頓時成為了有錢人,也為他日后在酒店業(yè)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中國首富李嘉誠想必人人都知道吧。他的成功在于對時機的把握。改革開放初期,社會還相對落后,土地也沒有現在這樣的“寸土必爭”。但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李嘉誠把握住了商機,在自己并不富裕的情況下借巨款購買了大量的地皮。這樣的舉動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智慧啊。也正是這次常人想都不敢想的投資使他發(fā)家起業(yè),成為了亞洲地產大亨??蹌影鈾C需要智慧,扣動扳機是勝負的關鍵。讓我們?yōu)榭蹌影鈾C者而喝彩,也扣動自己人生的扳機。

有關孝的讀后感篇4

在一個下雨天,我坐在陽臺上,手中拿著《保姆狗的陰謀》,輕輕地翻開了它······這本書主要是講了,臘腸狗和牧羊犬----帥仔,臘腸狗是帥仔的保姆狗,帥仔把保姆狗當作了自己的親人,十分依戀它。保姆狗很嫉妒帥仔,因為帥仔很漂亮,人們把對保姆狗的愛,全部轉移到帥仔的身上。

于是,保姆狗想盡辦法害帥仔,不知情的他它,依然那么愛保姆狗。我想,它應該感謝笑貓和地包天,如果不是它們,帥仔早就死了幾千幾萬次了。最終,保姆狗被自己親手制造的“交通事故”害死了,臨死前,保姆狗吐露了自己的真實情感-------因愛它,而恨它。讀完了這本書,我明白了,愛的越深,到頭來恨得越狠。保姆狗因為嫉妒,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作代價。其實,每個人的'頭上都有自己的一片天空,保姆狗就是因為帥仔頭上的天空太美了,想要奪走它,才會如此。

啊!窗外的雨停了,出現了城市里少見的顏色絢麗的彩虹,我看著它笑了,因為,我看見了最美的“天空”······

有關孝的讀后感篇5

在這個暑假,我讀了很多書,其中,《金銀島》最讓我受益。

金銀島是一個浪漫的海上故事。

這本書的主人公是吉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得到了金銀島的藏寶圖。

富有的鄉(xiāng)紳屈利勞尼先生買了一艘帆船,叫做“伊期班裊拉”,然后和吉姆一起去了一個荒島,在那里尋找寶藏。

西爾弗帶領一群海盜扮成水手也跟著船去了金銀島。

尋寶者和海盜為爭奪弗林特船長埋在金銀島上的價值70鎊的財寶藏而展開殊死搏斗。由于斯摩列船長的指揮有方,醫(yī)生的沉著果斷,翁吉姆的機智勇敢,他們屢次挫敗了海盜,安全返航。

小說的主要吸引力不在于尋寶的具體細節(jié),而在于吉姆的成長和約翰·西爾弗的刻畫。正如史蒂文生后來在《金銀島》的前言中所寫,“我相當為約翰·西爾弗爾驕傲并且至今還相當欣常這個圓滑而頗難對付的冒險家”。最初,他給金銀島的起的書名就是《船上的廚子》。

讀完這本書,我最欽佩的是吉姆的智慧和勇氣。在經歷“伊期班裊拉”的海盜戰(zhàn)和傷亡后,吉姆離開木屋,想一個人奪回“伊期班裊拉”號。在船上,吉姆差點柀漢茲殺死,但最終他戰(zhàn)勝了各種各樣的困難,依靠自已的力量奪回了“伊期班裊拉”號,同時救回了大家?;貋硗局?,吉姆因為誤入敵營而被捉住,但最終又逃了出來。

這部小說小說獨特,情節(jié)曲折又離奇,人物形象生動,是不可多得的好書。

有關孝的讀后感篇6

每個人都是屬于自己的童年,無論是憂傷的,令人厭煩,或快樂的,都使我們一生難忘。童年的喜怒哀樂都深深印在了我們純潔的心靈。

但《童年》里的阿廖沙他的童年是多么的令人記憶猶新。

?童年》記敘的是:阿廖沙幼年喪父跟隨母親到充滿了仇恨的外祖父家里,經常遭受他的毒打,舅舅的明爭暗斗是阿廖沙早早經歷了人間嫉惡,但在外祖母的庇護下逐漸成長成一個樂觀、用勇敢、正直的人。

翻開《童年》:“母親氣憤地說我沒用。奇怪,我在心里念的時候一點錯都沒有,一出口就變形了。我恨這些莫名其妙的詩句,一生氣,就故意念錯,吧音節(jié)相似的詞胡亂排在一起,我很喜歡這種施了魔法的詩句。”讀到這時我的嘴角不由自覺的揚了起來,五彩繽紛的童年,奇異的思想,豐富的想象力,這正是童年的特征它勾起了我腦海中深深地回憶“那時愛玩的我把詩歌,古詩胡亂改編使爺爺奶奶笑著說“不正經”,,讓親戚們哈哈不停,一邊笑一邊說”你這小孩,真有趣,哈哈”就連我自己也跟著放聲大笑。那段時光真的很令人懷念啊!那是我最開心的時刻,我多么希望我能一直停留在那一時間中,細細品嘗從中的樂趣。

“你為什么故意把詩念成那樣?”我解釋了半天,說這些詩在我心里是如何如何的`,可念出口就走了樣兒?!澳阊b蒜嗎?”“不不,不過,也許是。”我不慌不忙地那首詩念了一遍,一點也沒錯!......我害臊地站在那兒,眼淚流了下來。.......“你人不大可倒挺難對付的,走吧!”她低下頭,不說話了”我的臉突然感到冰冰的,用手一摸,原來是淚,我始終不能忘記那一件事“老師布置作業(yè)到家長那背書,當我背好后去爸爸那背,卻想不到,我全都背錯了,爸爸說了無數個錯,我一次次地重背,一次次的錯,爸爸實在受不了就對我大吼”你怎么那么沒用,怎么背不出!!!我真懷疑你是不是我親生的!怎么就那么蠢!“我的淚一下子就飆了出來,一發(fā)不可收拾......我心里想“我又不是故意的,為什么吼我啊,我有錯嗎?就算我錯了,你糾正我不就好了,為什么要這么說我,難到我真的沒用嗎?你有沒有想過我的感受!”可惜這些只能埋在我心里,那種苦只能我自己承受。

我們生下來就一定是有用的,但有些家庭教育是多么令人不堪,這不令人反思嗎?

童年是美好的,心靈是純潔的,如果沒教育好,那么心里就存在陰影,這不該是讓人檢討嗎?

有關孝的讀后感篇7

朱熹在大學章句序中的第一句寫到:“《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币馑际恰洞髮W》這部書,是古代大學教書育人的綱要和準繩。為什幺呢?帶著這個疑問,我閱讀了《四書章句集注》《四書》中的《大學》。

?大學》被朱熹分為了經篇和傳篇。經一章向人們展示的是儒家的“叁綱八目”的要義,邏輯分明,層層推進?!叭V”指的是“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目”指的是“格物、致知、成一、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十篇的傳的文則是引經據典地闡釋“叁綱八目”,其內容言簡義豐。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贝髮W的宗旨在于顯明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這種修養(yǎng)取得的成就恩澤人間百姓,從而使人人都達到至善的境界。解釋“在明明德”的傳一章引用了《康誥》《大甲》《堯典》主要是“為了說明弘揚人性中美好善良的品質從叁皇五帝時期就開始了,并不是我們標新立異的產物。”我認為它包涵了“性本善”的意味。《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敝械摹疤熘髅本褪侵干咸炱降荣x予每個人的德性。它強調了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但是可能由于后天的環(huán)境和教育的不同才導致了人們在品行和德性方面的差異。因此“皆自明也”,即要我們自己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也“在親民”?!端臅戮浼ⅰ分小俺套釉唬骸H,當作新。’”朱熹說“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污也。”《新民與親民——作為中國古代政治哲學的一個問題》一文提到“新民”指使民眾提高覺悟,實現精神、思想的更新;而“親民”則指使民眾富足、安頓而獲得必要的生存基礎,進而親善于政權結構,易于統(tǒng)治,服從管理。“如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認為”親民“適合古代社會而”新民“更適合現代的社會。因為”新民“更強調了一種自我的革新,社會的革新。正如朱熹所說的,首先要自己”去其舊染之污“,對自己的舊觀念,舊思想進行改造和更新,然后再”推以及人“,那幺領導者就不擔心人民不歸順他。對于個人來講,”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笆且环N非常好的提升自我的辦法:通過不停歇地隨時反思自我、改過自新從而”得道“。如孔子的”吾日叁省吾身“。

通過”明明德“、”親民“然后”止于至善“。”止于至善“的意思是人人都達到至善的境界。朱熹說:”言明明德、新民,皆當止于至善之地而不遷。蓋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在我看來,這是通過”明明德“、”親民“后達到的一種效果,是一種理想的狀態(tài)。但是這似乎太理想化了,不管從古代社會還是現今社會來講都有點脫離了實際。然而,我們首先要”知其所止“然后才能談論”止于至善“。書中所描述的”止“是從精神層面上來講的止于仁、敬、孝、慈、信。不可否認,這對于現在來講仍然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我理解的”知其所止“更強調了自己應該找準自己的人生位置,然后才能為之奮斗。

經篇勾勒出”叁綱八目“的要義,然后傳篇對其展開闡釋。其中”八目“又包含著”內修“和”外治“兩大方面:”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內修,而”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治。

在內修方面,先是格物致知,然后是誠其意,正其心?!彼^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為窮,故其知有不盡也。“由于我還不太懂朱熹這番話,于是我通過查找一些資料來加深對格物致知的了解?!备裎镏概ΩF就事物之理,當人民通曉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識也就完備徹底了;致知完全是作為認識過程找能夠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識的一個自然結果;所以朱熹認為,若沒有格物談致知是無法辦到的。知悉用“格物所以致知”來說格物和致知的關系,一方面說格物以致知為目的,另一方面致知是在格物的過程中實現的?!叭说闹R在認真研究外界事物中獲取,日積月累就能達到”知之至“的境界。這里我思考了一個問題:對于教師,該怎幺樣幫助學生”格物致知“呢?過去的教師”填鴨子“的形式顯然已經不符合現今教育的要求了。再聯(lián)系”格物“,我認為它更強調了是自己對事物的思考,而不僅僅是借用別人的知識,從而達到”致知“。

從知識儲備方面,內修要求”格物致知“,那幺從精神修養(yǎng)方面呢,就要求”誠其意,正其心“了。意誠則必須從慎獨開始,正心則要求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我覺得無需哆嗦這兩者,因為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在不斷的自我改善中達到的。

在外修方面,”齊家,治國,平天下“著眼于處理人際關系。這讓我想起安葬于西敏寺的英國國教主教的墓志銘:我年少時,意氣風發(fā),躊躇滿志,當時曾夢想要改變世界,但當我年事漸長,閱歷增多,我發(fā)覺自己無力改變世界,于是我縮小了范圍,決定改變我的國家。但這個目標還是太大了。接著我步入了中年,無奈之余,我將試圖改變的對象鎖定在最親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從人愿,他們個個還是維持塬樣。當我垂垂老矣,我終于頓悟了一些事:我應該先改變自己,用以身作則的方式影響家人。若我能先當家人的榜樣,也許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國家,再后來我甚至可能改造整個世界,誰知道呢?這也讓我想起了自身,自問我沒有這幺大的抱負要平天下,或改變世界,但我希望以后受過我教育的學生都能成為能”平天下“,能改變世界的人,那幺我也算是成功的老師了!

總的來說,《大學》言簡義豐,讓我領略到中華經典的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