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六項精進讀后感優(yōu)秀范文3篇

時間:2022-02-09 作者:Kris 讀后感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對于讀后感都不陌生吧,看完一部作品后,我們怎么將讀后感寫得具有價值和意義呢?寫一篇來看看吧。以下是范文社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有關六項精進讀后感優(yōu)秀范文3篇,以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有關六項精進讀后感優(yōu)秀范文3篇

六項精進讀后感1

2013年6月初,高振興總經(jīng)理從日本游學歸來給公司主管級以上領導每人贈送兩本稻盛和夫所著的《干法》、《活法》并重點推薦了稻盛君的"六項精進",受其影響,我潛心閱讀了上述著作,感觸頗深,受益良多。

稻盛君1932年出生于日本鹿兒島,鹿兒島大學工學部畢業(yè),27歲創(chuàng)辦京都陶瓷株式會社(現(xiàn)名現(xiàn)名京瓷Kyocera),52歲創(chuàng)辦第二電電(現(xiàn)名現(xiàn)名KDDI,目前在日本為僅次于NTT的第二大通訊公司),這兩家公司均為世界500強企業(yè)。2010年2月1日,78歲高齡的稻盛君退休13年之后,東山再起執(zhí)掌日航,令瀕臨破產(chǎn)的日航迅速扭虧為盈。稻盛君的經(jīng)營哲學被日本企業(yè)界奉為經(jīng)營圣典,是企業(yè)經(jīng)營的最大法寶。

"以人為本、敬天愛人、努力者自有天助"是稻盛君80余年人生不變的信條。"六項精進"高度濃縮了稻盛君經(jīng)營企業(yè)的根本哲學理念,對我們每個人的工作和生活都有著極強的指導好處。

"六項精進"即:1、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2、要謙虛,不要驕傲;3、要每一天反省;4、活著就要感謝;5、積善行思利他;6、不要有感性的煩惱。

綜觀六項精進的六條,語言質樸,內(nèi)涵深刻,給我們傳遞了一種向上與向善的正能量。

在物欲橫流、金錢至上被人們稱為"道德真空"的當下,"六項精進"給我們吹來一股清新的風。人為什么要活著?何為正確?當你一天活在爾虞我詐、追名逐利的漩渦中而苦惱而勞累不堪的時候,你有沒有反思人究竟為什么而活著?當你為偶爾的一次投機取巧而沾沾自喜時,有沒有靜下心來想一想,我還會不會一如既往持續(xù)這樣的好運氣?!我們不能為生活而生活,為做事而做事。人活著做人與做事相輔相成。我們要謙虛,我們要努力,一步一個腳印。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與修養(yǎng),提升自己的意志品質。做一個真誠的人,對家庭忠誠,對企業(yè)負責、對同事禮貌、對朋友友善、大家就會對你信賴。這是不能與金錢相提并論的東西,日益精進,無形中你身上就增添了許多魅力的元素。

國家發(fā)展五年一個規(guī)劃,我們個人也能夠結合自己的實際狀況給自己制定計劃,一旦計劃定下來就得努力去實現(xiàn),這樣我們的生活才不會盲目,生活才會過得充實而有好處。我們要全身心的投入,要細化實施步驟,要每一天反省,摒棄雜念,凈化心靈。要始終持續(xù)謙虛學習,不斷創(chuàng)新的精神。要向一切優(yōu)秀的東西學習,要看到身邊每一個人身上閃光的東西。單槍匹馬是無法干成事業(yè)的,我們要善于團結身邊的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響周圍的人。我們要有博大的胸襟,常懷一顆感恩的心,感謝鼓勵你的人讓你自覺地精益求精、不知疲倦;感謝傷害過你的人,讓你更加堅強;感謝一切善意或惡意的批評,讓你養(yǎng)成時時反省自己的習慣。生活中出現(xiàn)了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我們要靜下心來思考解決的辦法,不要動不動就怨氣沖天、牢騷滿腹,更不能讓這種感性的煩惱在自己心中生根發(fā)芽。

稻盛和夫的"六項精進"在生活中能給大家很多啟示,認真閱讀深刻領悟會凈化我們的心靈,持續(xù)地踐行"六項精進",我相信,會讓我們每一個人變得更美麗、更高尚、更出色。

六項精進讀后感2

稻盛和夫是日本著名企業(yè)家,他的成功就來自于他給自己定下的“六項精進”,他終身執(zhí)行,并且時時反求諸己,其精神和成就令人感佩!

01、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

我想起最近才認識的非常令我佩服的張萌。作為中國青年代表,她講自己的經(jīng)歷時說,她每天早上四點鐘起床,而且她這么做已經(jīng)堅持了20多年,一個人如果能做到這么自律,那還有什么事情會做不到呢?

很多朋友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抓手機、刷朋友圈,而張萌說,我早起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制定學習計劃,然后從早上四點學習到七點。因為一個人每天能自由掌控的時間也就兩三個小時,一個人要想獲得成功,就要利用早起的這段時光好好學習。

還有一個女生叫女王,她是一個專職的演說者,每次演出,觀眾都能感受到來自她的熱情和力量。她曾經(jīng)為了練一次六分鐘的演講,錄音幾百遍。為了她的演講事業(yè),她每天堅持錄一個小視頻,每天圍繞一個話題,來一段演講,到目前為止,她已經(jīng)錄了1000多次小視頻。她就是這樣堅持大量的高密度的刻意練習,讓她真的展現(xiàn)出了女王范兒。從張萌和女王,我看到了一句話,那就是“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

02、要謙虛,不要驕傲

謙虛是尊重的基礎,它能讓我們做到相互支持而不彼此奉承,各抒己見又不出口傷人,相互鼓勵又不屈尊俯就。

謙虛的人還擁有一個不可忽略的特點:真心尊重他人,踏踏實實做事,心誠意為他人辦事。

03、復盤,才能翻盤

每個人的每一天當中有成功,也會有失敗,認真總結反思,從教訓和經(jīng)歷,知識和收獲中堅持下去,對成長的幫助是非常大的。

我以前對復盤頗不以為然,我想寫日記時也可以進行反思啊,但其實寫日記更多的會傾向于情感、情緒的表達,而真正的復盤是傾向于理性的,能夠真正幫助意識肌肉的養(yǎng)成。我只開始了不到一周,已經(jīng)切身體會到它的益處。

04、越感恩,越幸運

《讓好運每天都發(fā)生》一書的作者本田鍵先生經(jīng)過自己的多番觀察,發(fā)現(xiàn)運氣好的人多半都心懷感恩,同時也善于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

特別那些看起來很忙碌的成功人士,本該沒時間做這些瑣碎小事,卻恰恰很注重真誠表達感恩。而那些對別人的好意和幫助無動于衷的人,多半都沒啥成就。

《圣經(jīng)》里面也說:“你們要常常喜樂,不住地禱告,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感恩?!?

感恩是最高的正能量,它的頻率將帶領人處于喜悅中。如果我們從經(jīng)歷中,發(fā)現(xiàn)的都是恩情和珍惜,我們的心量和格局就會擴大,聚焦在喜悅上面,如果關注負面,就會升起羨慕嫉妒恨。保持感恩的頻率會讓我們多多種下祥和喜悅的種子,收獲更多的和諧歡喜。

05、利他才是真正的自利

稻盛和夫先生說“以利他心度人生,能增強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最終福報會回到自己身上,對自己同樣有利。”

我覺得利他之心除了為國家、為社會、為眾生這樣宏大的發(fā)愿,更有不給他人添麻煩的細微之心。比如做好自己的分內(nèi)事,表格盡善盡美、不要耽誤交付期限、積極提出寶貴意見…

工作中,在細節(jié)的處理上讓同事盡可能多地省心省力是一種修養(yǎng)。正所謂“與人方便,于己方便”,當你把自己的溫暖傳遞給別人,他人將一樣把溫馨回饋給自己。

06、有正確的思維方式才有一切

稻盛和夫提出一個關于“人生、工作”的公式: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能力和熱情的分值都是在0分到100分之間取值,唯獨思維方式則是在負100到正100取值??梢?,如果思維方式是負值的話,總值就會是負值。

思維方式泛指人的心態(tài)以及對人生的態(tài)度,如果你有正確的人生觀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就算你的能力不算強或是熱情不夠高,你的人生和工作的結果都不會是負值。

如果你的心態(tài)扭曲,不辨是非、黑白,那么你就不可能擁有幸福的人生。

那么什么是正確的“思維方式”呢?稻盛先生認為以下這些就是正確的“思維方式”:總是積極向上;有建設性;有感恩心;有協(xié)調(diào)性、善于與人共事;性格開朗、對事物持有肯定態(tài)度;充滿善意、有同情心、關愛心;勤奮;知足;不自私、不貪欲等等。

07、增強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稻盛和夫的京瓷集團因為踐行高收益經(jīng)營的這種模式,使得它在50年來經(jīng)濟幾經(jīng)曲折的大環(huán)境中都沒有出現(xiàn)一次虧損!

企業(yè)儲備了多少現(xiàn)金,能夠承受多長、多重的蕭條的打擊,在蕭條中有無實力抓住新的機會,重要的就是有無足夠的“儲備”。

這讓我想到我們個人要有足夠強大的能力,這樣在應對無常的環(huán)境變化時,這種足夠強的能力就能夠讓我們保全自身。

哪怕一時失利,或是大環(huán)境不好,比如面對AI人工智能的挑戰(zhàn),如果自己的能力擁有比較高的不可替代性,能力儲備足,就不會被社會浪潮打翻。

08、無常才是人生正常

釋迦摩尼佛在形容人世時,曾用“諸行無?!币徽Z道破,變幻莫測正是人世的“命運”。

無常乃人生之常,生活的魅力就在于: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fā)生什么,但要相信不會永遠壞下去也不會永遠好下去,正是無常,生活才過的五彩斑斕。

當明白無常,便不會張揚,當遇上無常,當隨遇而安。

09、對自然有敬畏之心

現(xiàn)代文明是在西方技術發(fā)展的基礎上建立的,但是許多技術在開發(fā)在使用的過程中因為欲望的緣故而破壞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

現(xiàn)實就是如此殘酷:人們一方面享受著高科技和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帶來的舒適生活,另一方面卻變本加厲地破壞著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無論是因為溫室氣體的排放導致的氣溫升高,還是環(huán)境資源的極度利用。

我們還是應當回到中國古人所擁有和奉行的觀念:天人合一。承認自然界是人類生命和一切生命之源,順應自然,尊重自然,節(jié)制自己的欲望,重塑與自然的關系。

10、“言靈”在人心

稻盛和夫認為:與人交流要注入自己的靈魂和生命才能震撼人心。

馬云也說:不說漂亮話,觸及事情的本質就能打動人心。

圣經(jīng)有云:生死在舌頭的權下,喜愛它的,必吃它所結的果子。

言語既能建立人,也能拆毀人。我們要常常反省自己:我們說的是否廢話?有必要說嗎?有沒有更好的方式來表達?我說的話對他人是否有裨益還是叨擾?

六項精進讀后感3

加入中信已近六年,這六年每年都能看到自己的進步,但也有很多遺憾和不足,在很多時候會有心有欲而力不足的感慨,在碎片化知識滿天飛的今天,有幸拜讀領悟《六項精進》,才發(fā)現(xiàn)真正不足在哪里,真正需要提升的東西是什么。如果說文化作品是精神食糧的話,那么此書則是最我本人現(xiàn)階段最具營養(yǎng)的主餐。

《六項精進》闡述了人生價值、人生意義,工作的目的、方法和境界;如何通過工作提升自己的心志,磨練自己的意志;如何享受工作的快樂,獲得事業(yè)的成功,人格的精進,從而實現(xiàn)人生價值、享受人生快樂。他提出的人生“六項精進”,其中,讓我最深有體會和領悟的是“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以及貫之以一生的謙虛心境。

一、付出是工作核心

在參加工作以來,時時處處都在體驗著付出帶給自己的成就感,也偶爾有惰性使然造成的失敗。天道酬勤,每個人心中有明白這個簡單而樸實的道理,但事實上,本性的適舒會讓人對于勤勉大打折扣,那天道何以酬勤?

近幾年人們常說越努力,越幸運!那么我覺得在努力和結果之間,還缺一個付出,單純說努力,還有些淺薄,有些機械。也有人說,我努力了,我盡力了之類的話,但事實上結果卻時常與成功者不同,為什么?問自己在努力時付出了多少?諸如時間、心血、精力、知識儲備,我們有決心做好某件事情,但卻不用心去鉆研去專注付出做好那件事情,到頭來只會徒勞。其實稻盛和夫先生很好的解釋了我們很多人努力了沒有結果的困惑。

付出,也可以很好的平衡我們在順境與逆境的心理狀態(tài)。我認為無論順境逆境,一個成熟的人,都應該保持付出,這其實就是我們的AQ。稻盛和夫先生一生輝煌,難道沒有遇到過逆境?這些東西是在先生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逆境切身體驗。

付出是一種信念支撐下的行動,當我們對生活、工作目標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就會有永續(xù)不斷的源動力去激情付出。在信念驅動下做事,我們就不會產(chǎn)生“心累”的困惑,在競爭激烈的今天,鮮見心累致敗、先心疲而力竭。就我們銷售來講,在陪同多位同事得出一條:越有信心越想付出做的越好人感輕松愉快,不知不覺已經(jīng)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取得最佳業(yè)績。我們常常講,好累,事實上不是身體物理反應,而是一種心理反應,如果我們能夠科學認知這一點,就會永續(xù)最佳狀態(tài),保持付出,做出成績。

同時付出也合乎交換蘋果的理念,先為對方付出,則會得到對方的信任和回饋,夫妻、同事、親友、事業(yè)伙伴之間都是如此。對于一個中層管理者,首先是為企業(yè)領位受命,全力以付,其次是為上司扛起轎臺,言聽執(zhí)事,對下屬付出培養(yǎng)、人性關懷、承擔責任。那樣我們的人生一定會投桃報李,功德圓滿。

二、謙虛是內(nèi)涵的最高境界

我們經(jīng)常講,心態(tài)決定成敗。什么樣的心態(tài)是一切心態(tài)的根源呢?——謙虛。我們無法改變他人,但一定能堅定自己的態(tài)度。本人認為心性修煉的最高境界不過虛懷若谷。但要做到,年輕人很難,現(xiàn)在社會多有浮躁,年輕人更是如此,做出成績是份內(nèi)事,得到一點肯定就得意忘形,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狂躁。在我們周邊多有其人。古訓“謙受益,滿招損”,“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驕兵必敗”要常記心間。人類之所以能統(tǒng)治世界,獲得地球上最大自由,就是因為有思想和智慧,是通過高級意識支配身體勞動的生物,國與國、人與人能夠平等和諧共處,在乎于彼此尊重,試想兩個謙虛的人,兩個驕橫的人,哪一組更融洽?我發(fā)現(xiàn)越是成功,越是受人愛戴的老者,都是謙和親近的人。

現(xiàn)在已經(jīng)進入90、00后的主流,他們在成長,在這個過程中。誰保持謙卑,誰將獲得社會的精神給予和知識食糧,誰就成長的更穩(wěn)更健康更強大,這樣將來才有擔當,有實力面對未來。

三、反思與復盤

每天再忙再累,需要給自己留一點靜心思考和反省的時間。還是我過去分享過的,當你一個人在WC馬桶上靜坐或在獨自一人淋浴時,會想到很多東西,年輕和不夠成熟的我們,會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柳傳志先生的復盤也是這個思維,日日靜心復盤,思過悟真,方可心明開悟,把事情做好。所以我們一定要每日三省吾身,靜坐常思已過,在總結中找到新方向、機遇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