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其實就是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要及時記錄自己的感悟才行,我們能夠在讀完一些文字后拿筆完成一篇讀后感,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道德圈讀后感5篇,供大家參考。
道德圈讀后感篇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不笑天下可笑之人!進入qq,只為緣而來,為朋友而來,為美好的心情而來,又何必去計較那些雞毛蒜皮之事?又何必上綱上線,輕松事要嚴肅為?笑一笑,十年少。一笑泯千愁!!
道德圈讀后感篇2
?道德經》很薄,只五千余言,傳言為老子騎牛過函谷所著,《道德經》又很厚,它包羅萬象,其中有哲學有政治有自然科學有人文社會,這樣的書看完很容易,看懂看透卻很難。《道德經》的語言很美,散整有序,讀起來有種韻律感,深刻地道理蘊于淺顯的事例,極具思辨性,這是《道德經》吸引人的地方之一,老子通過闡述“道”這個至高無上的存在來表明自己的世界觀,哲學的神奇之處,即具有共通性,老子不懂現(xiàn)代物理,可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边@是智慧。
老子的人生觀有兩個基本特點:就自我而言,講究珍惜身體,就人與人的關系而言,主張柔弱不爭,老子把最高品德的贊譽給了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而萬物而不爭。”
老子的政治主張是“無為而治”,老子的思想社會藍圖是“小國寡民,使有什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宋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是整本書最讓我動容的一段,這是老子的理想,是一位智者對他心中最有價值的生活方式的描繪,不知道能不能實現(xiàn),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實現(xiàn),不知道要如何實現(xiàn),但就是給出了這么一個夢,這是人對未來的期許,是人對社會本身的關注,很美好。
道德圈讀后感篇3
晚清名臣曾國藩說“不為圣人,則為禽獸?!笨鬃邮侨寮业拈_山鼻祖,被尊為圣人。自古讀書人最欽佩最向往的就是成為圣人。
那么怎樣才能成為圣人呢?圣人之師老子在《道德經》七十一章中有言道:“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無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崩献诱J為圣人是無病的,即沒有錯誤,之所以能沒有錯誤,是因為圣人把自己的錯誤當作一回大事,知道自己的錯誤就立即想辦法改正,于是錯誤就化為烏有了。后來孔子也說過相似的話便是婦孺皆知的名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為知也?!?/p>
這樣要求圣人究竟對不對呢?先舉幾個例子。上古時期三皇堯舜禹當政時,官府前都設有一面鼓,供百姓擊鼓后當面對他們指出時政的弊病。朝野里諫臣成群,暢所欲言,執(zhí)政者的過失因及時改正而政治清明,國泰民安,所以三人直到現(xiàn)在還被尊為治政的大圣人。也聽說春秋時期的衛(wèi)大夫賢臣蘧伯玉,每天都要反省前一天的錯誤,并記錄下來,警戒下次絕不重蹈覆轍。以至于到了他知天命的那年,前四十九年的過錯都被糾正,他憑著五十年的堅持硬是把自己鑄成完美無缺的圣人,也把衛(wèi)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外安諸侯,內得民心。就是孔子也常常對他贊賞不已。接著就是在論語里留下醒世名言的曾子,他說吾日三省吾身。不過他本人還真是一位言行一致的君子。
?孔子家語》里有一則故事,說的是曾子被父親打了一頓,被打時他不但不勸父親住手,反而叫父親盡力打,還自以為是孝。后來孔子指出他的行為是愚孝,差點陷自己的父親于不義之中。曾子聽后恍然大悟,立刻承認自己“參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謝過。這個故事中曾子先行愚孝而自以為盡孝,用老子的話說就是“不知知“,是“病”;后來他在孔子的點破后能意識到錯誤是“病病”,最后他改正錯誤乃是“不病?!?/p>
從幾個例子看來,不論誰想成為圣人,都得重復三個過程,一是普通人難免要犯錯誤;二是及時發(fā)現(xiàn)錯誤;三是改正錯誤;只有不斷地重復這三個過程,才能完成人格的升華,從一條平庸的毛毛蟲羽化成靚麗的蝴蝶!
道德圈讀后感篇4
作為一部流傳千年而不失其光彩的經典之作,《道德經》一直以來受到許多人的推崇。如今,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地球上的人們之間聯(lián)系也日益緊密,《道德經》在世界范圍內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世界上被譯成外國文字發(fā)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是《圣經》,而《道德經》則排第二??v觀道德經,洋洋灑灑不過五千余字,但其內容卻博大精深、玄奧無極、囊括百家、包容萬物,是是一部名副其實的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
?道德經》全書分兩部分,道經和德經,總共八十一章,所涉及的內容很多,不易一一遍說,所以只挑選十分感興趣的幾部分談一談自己的思考與感受。
第一部分 “天地之始”。這是《道德經》的第一章,這一章集中展現(xiàn)了老子的宇宙觀。我們最熟悉的是前兩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翻譯成現(xiàn)代文,歷來有很大爭議,我比較同意的是這種說法,即“能用語言表達出來的道,都不是永恒的、終極的道;能夠用言辭說出來的名,都不是永恒的、終極的名。無,是天地的源起;有,是萬物的開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稍加用心,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整個宇宙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規(guī)律,從天體到粒子,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無不受著各種規(guī)律的支配,如生死興衰、交換輪回等。但是,這些我們能認知的規(guī)律恐怕并非老子所說的道,老子所說的道,是一種終極的規(guī)律,在它之外,再沒有其他的規(guī)律,而我們所能認知的種種規(guī)律都受著這種終極規(guī)律的支配,而這種終極規(guī)律我們則無法認知。舉個勉強的例子,我們能認知的各種規(guī)律就好像一臺電腦里的各種軟件,都有其一定的作用,但他們都要受到電腦系統(tǒng)的支配。當然,電腦系統(tǒng)也還是要受別的規(guī)律的支配,并非一種終極規(guī)律,而且各種軟件之間的關系也遠沒有宇宙中各種規(guī)律之間的關系那么錯綜復雜、變化莫測。所以說,這個例子是勉強的。談到終極問題,自然就無法避開宇宙的來歷這個問題。關于宇宙的來歷,目前較為普遍的被接受的一種觀點是宇宙起源于127億年前的一場大爆炸,時間、空間等萬事萬物由此開始??墒?,如果再往前走一步,就引出了一個無法言說的東西。宇宙誕生之前,什么都沒有,沒有時間、沒有空間,那又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tài)?在這一點上,老子停在了形而上學的地步,他認為有生于無,但這終極的“無”,卻是不能被認知、無法言說的。而西方的許多思想家卻又往前邁了一步,進入神學地步,認為宇宙誕生之前有個終極的、萬能的上帝,是上帝創(chuàng)造了萬事萬物。究竟誰對誰錯,我們沒有充分的證據(jù)去判別,但兩者的共同點是都認為有個終極的東西。
第二部分“小國寡民”。這是第八十章。原文是“小國寡民。使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边@是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社會。在這種社會狀態(tài)下,技術落后,沒有戰(zhàn)爭,人民生活簡單,安居樂業(yè),社會交往甚少,就像世外桃源一般。然而,看看現(xiàn)在的世界,情況可以說是截然相反,各種各樣的技術越來越先進,戰(zhàn)爭此起彼伏,人民生活越來越復雜,社會交往日益繁多,而且這種情況似乎會隨著物質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而持續(xù)下去。老子的心愿是好的,但理想終歸是理想,人類社會沒有停在那種小國寡民的狀態(tài),而是飛速發(fā)展變化著。也因此,老子的這一思想被認為是保守落后的。其實也不難想象,一個小國寡民的社會,其生產力、技術等肯定難以提高,一旦遇上大的自然災難,很可能導致滅頂之災。生存是所有生物的根本欲望,人類歷經艱難好不容易生存下來,又怎敢冒那樣的險。所以,不斷發(fā)展下去是必然的事。那么,現(xiàn)在的社會好嗎?這真的很難說,人類在物質文明進步中所付出的代價是相當大的,戰(zhàn)爭、疾病、環(huán)
境污染、其他生物迅速滅絕以及各種各樣的自然災難和人為災難,可以說是不停地解決問題,又不停地制造問題,沒完沒了地進行下去。這樣的話,我們必須要談談人類生存的終極目的??杀氖?,沒有一個合理的目的。站在唯物論立場,我們知道,整個宇宙最終會消失的,即使人類能生存到那時,也依然難逃滅絕的厄運。我們也知道,人可以為了某個崇高的目的而欣然忍受種種苦難。站在神學立場,可以說人類是為了至高無上的上帝而存在。為了那個并非所有人都相信的上帝而存在,如果能幸福生存著,倒也罷了,可是如果生存得不幸福呢?可見,我們無法為人類的生存找到一個合理的終極目的。當然,對于個人而言,考慮這個問題,似乎有點杞人憂天,但為了說明一些問題還是不得不提。
既然人類生存并無什么終極目的,那么最合理的做法就是追求生存過程中的幸福。所以,人類應當順著本性追求生存,并且也要追求生存的質量。人類是要發(fā)展進步的,只是不能把這顛倒過來當成生存的目的,從而不惜一切手段,甚至自取滅亡。因此,我們不妨用老子的“尊道貴德”來探討解決這一問題。
“尊道貴德”就字面意思,不難理解,即要順應道,遵從德。為什么要這樣呢?按照老子的觀點,萬事萬物來自終極的道,并受它支配,人類自然也不例外。不管人類再怎么聰明,再怎么具有創(chuàng)造力,但與道相比,根本就不值一提。說得通俗一點,這其實也就是要人類不要太自大了,要敬畏這個世界。西方人曾經聲稱要征服自然,但后來種種教訓使他們認識到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如果他們早點了解老子所說的道,也許世界就不會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了。對于我們個人而言,尊道貴德也是十分有必要的。有句話叫做“無知無畏”,說得就是越無知的人越覺得無所不能,無所畏懼。如果一個人能靜下心來想想這個世界的偉大、奇妙,那他至少都能感受到自己是多么卑微,從而對身外之物有所敬畏,不胡作非為。推而廣之,如果人人都能尊道貴德,那這世界將會美好許多。
最后,也有些問題不能不說。就是我們應該懷著一種純正的心態(tài)去讀《道德經》,去了解里面的大智慧,為道而修德。而不是像某些人那樣,懷著追求功名利祿之心去學習《道德經》,把老子所強調的真、善、美拋到了九霄云外。那樣的話,就只是學到了表面,卻沒能學到內涵。誠然,掌握《道德經》中的智慧對于立功成名是有很大幫助的,歷史上的例子不勝枚舉,也因此,有些人認為老子是個陰謀家。其實,這也正體現(xiàn)了事物的兩面性,就像刀子一樣,既能救人,也能殺人,關鍵看使用者是什么心態(tài)。老子作為一個目睹戰(zhàn)亂頻仍、人民生活水深火熱的大智慧家,當然不會希望人們運用智慧去追求立功成名,否則他也就不會提倡絕圣棄智了。另外,我們個人學習《道德經》,更多的是了解一下古人的智慧,至于學習里面的大智慧,那是因人而異的。另外,《道德經》整體上注重柔、弱,某些思想放到現(xiàn)在甚至是不被提倡的,這對于正值風華正茂之際、本該像儒家所提倡的那樣立功揚名的年輕人來說,難免會有些影響。所以,建議個人在讀《道德經》時,一定要多加思考,多從實際生活中去觀察感悟其中的智慧。
道德圈讀后感篇5
“沒什么,世界的開始”
生命從何而來?父親的精子和母親的卵子都是沒有“生命”的東西,就像我們身體里的任何細胞一樣。即使它們有其特殊性,但只有結合起來才能形成一個特殊的東西。比如泥與火結合形成陶器,形狀和質地都變了,但本質不變,還是無生命的。從精卵結合到嬰兒,生命從何而來?
人生是什么?如果生命是健康身體的組合,那么如果有科學家無縫組合的健康器官,這樣的“人”會有生命嗎?如果是,討論“靈”和“魂”有什么意義?如果不是,靈魂會在肉體死后死去嗎?如果靈魂永生,他們會去哪里?
“出名,不是很出名”
語言和名字不能互相附加。我覺得在某種程度上是科學的。賢者的言論在他所處的時代和生活背景下是可行的。但無論是自然還是社會,還是每一個個體,都在變化。比如孔子重視“禮”,是因為人的心在周末不老,道德相反。《紅樓夢》年,在一個家教嚴格的大家庭里,是對年輕人自由思想的扼殺。魯迅的反傳統(tǒng)文化是,外國不得不迫使中國人面對戰(zhàn)爭,面對生存困境。在生活如此艱難的戰(zhàn)爭時代,普通人是不可能懂禮儀,談音樂的。在這個世界上,隨著經濟、科技和網絡的發(fā)展,人們想要有更多的錢,無休止地追求美、物質和權力,這違背了自然規(guī)律。
世間萬物,到了巔峰都會衰落。如果人的物質欲望得不到抑制,一定程度上肯定會阻礙人的思想或精神。所以近代說要復興國學,因為國學有中庸之道,有敬畏自然之心。比如,人們應該遵守這樣的規(guī)則,嚴冬過后,春天一定會到來,嚴冬自然會持續(xù)幾千年。所以,人在“知”之后,要采取平和的生活方式,日復一日地探索宇宙中生命的真諦。
“所以,總沒有,我想看它的精彩;經常,我想看?!?/p>
就像我的第一個問題,世界上還有很多未解之謎。現(xiàn)實中似乎沒有什么線索,要找“沒有”。而“無”是神秘的,要從“有”開始仔細考察線索。送東西也有辦法,但生活也有辦法。正所謂“兩者出異名”,“道為一”,所以“無”也是可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