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教案教案優(yōu)質(zhì)5篇

時間:2023-01-10 作者:Fallinlove 備課教案

會寫一份詳細的教案是每一位教師都應該要具備的能力,教案在書寫的時候,老師務必要強調(diào)與時俱進,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高二語文教案教案優(yōu)質(zhì)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優(yōu)質(zhì)5篇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結(jié)構(gòu),理出作者觀點。

2、結(jié)合練習,品味佳句,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

3、通過品味佳句獨立見解的能力。

教學重點:

培養(yǎng)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學難點:

借鑒的分析方法,培養(yǎng)求異創(chuàng)新的思維方式,并運用到寫作中去。

教學設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shù):

二課時

第一課時:

a、導入

下面兩個句子中,哪個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說明理由。

兩彎似蹙非蹙的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兩彎似蹙非蹙的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確:學生也許會有不同的想法和見解,只要自圓其說即可,教師應該給以相應的鼓勵。

總結(jié):師提出自己的觀點——比較認同第二種描寫。

理由:1、含露者,是說黛玉的兩眼常似濕潤,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淚光點點,嬌喘微微”用意相同。

2、從林黛玉一生的悲劇來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絳株草,來到人世間就是為了償還眼淚的,可以說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對她悲劇人生的準確表述。

3、“蹙”是皺眉的意思,皺眉應該是身體不適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時候的一種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寫。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從何呢?

對于《紅樓夢》這部巨著來說,這20個字只不過是滄海一粟,但是只要我們仔細斟酌就會發(fā)現(xiàn),這短短的幾個字卻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內(nèi)了。如果說魯迅作品的每一頁都擠滿了研究者的腦袋,那么《紅樓夢》中的每個字每個標點符號都浸透著紅學家的心血,可見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們就看看朱光潛先生是怎樣咬文嚼字的呢?

b、介紹作者

1、找同學介紹作者。

2、補充總結(jié):朱光潛先生是我國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精通英語,法語,德語,在晚年80歲的時候還自學了俄語,并且一生翻譯了很多的著作。在治學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譯的路子,信奉“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解釋三此,給學生以啟發(fā)。)

研習課文

一、讓學生查閱工具書,解釋咬文嚼字的意思。

總結(jié):

?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有三個解釋:

a、過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摳字眼而不領會精神實質(zhì))。

b、形容賣弄才學

c、形容強詞奪理或狡辯。

二、原來的意義是貶義的,朱先生在文中卻反其道而行之,大膽的提出了新的觀點,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快速瀏覽課文,找出答案。

總結(jié):(1)在文學,無論閱讀或?qū)懽?,必須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p>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diào)整思想和情感。

三、朱先生是怎樣咬文嚼字的呢?1—5段中,作者都舉了哪些例子證明自己的觀點,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一下。

郭老改字院(1)、郭沫若改字——文字與感情有關

若虛改“李廣射虎”(2)、王若虛改《史記》——文字與情感有關

韓愈“推敲”(3)、韓愈改詩——文字與意境有關

四、找朗讀好的同學讀第一段。

找出郭沫若改臺詞的例子:

“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風度”“你這革命家的風度”

1、“你是個沒有骨氣的文人”改為“你這個沒有骨氣的文人”好在何處?(讓同學們在下面大聲的讀這兩句,體會不同)

總結(jié):

“你是什么”只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任何感情色彩,“你這什么”便是堅決的判斷,增強了語氣。所以是什么發(fā)生了改變?情感才隨之而變。引導:句式。

2、對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風度”,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作者是怎樣評價?

總結(jié):

(1)“你這”式語法大半表示深惡痛絕,在贊美時并不適宜。

(2)“是”在邏輯上是聯(lián)接詞,相當于等號;“有”的性質(zhì)全不同。

3、朱先生想告訴我怎樣的道理?

明確:語言表達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關系,不同的語言形式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無論閱讀或?qū)懽?,必須要咬文嚼字,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p>

五、找同學讀第3段。

1、翻譯《史記》李廣射虎一段,和改動以后的兩段。

明確:原文——見到草中有大石,誤以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頭,箭頭進入石中,走近一看,原來是石頭。就又再射大石,最終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2、改動前后有什么變化?

明確:原文屬于細節(jié)描寫,比較生動;改動以后,優(yōu)點是變得簡潔,缺點是沒有了細節(jié)描寫,只是簡單的敘述,缺乏生動的感覺?!妒酚洝肥俏覈谝徊考o傳體通史,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三千年的歷史,其中對人物的刻畫和描寫更是開“史家之絕唱”,比如學過的《鴻門宴》對樊噲的描寫,怒發(fā)沖冠,非常形象,仿佛就在我們的面前。古人有“用墨如潑”和“惜墨如金”兩種用筆方法,所以什么時候惜,什么時候潑,大家在寫作的時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六、找同學讀第5段。(重點分析)

1、朱先生是怎樣“推敲”的?

僧推月下門

自掩自推真自在,人言冷寂我獨閑

僧敲月下門

隨緣剝啄驚宿鳥,月下來僧擾夢清

如果這首詩的作者不是賈島而是你,你覺得哪個字更好?

明確:學生可以說推,敲,也可以說其他的字,只要自圓其說即可。

這段文字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寫作過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達的情感就可,這種選擇沒有只有更適合。

小結(jié):以上作者從句式、字數(shù)、字眼三個角度闡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總的來說他是想告訴我們什么呢?

總結(jié):語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達結(jié)合起來,在寫作的時候一定要注意。

思考題:下面兩種意境,你比較喜歡哪一種?

輕風拂細柳,淡月失梅花。

————蘇小妹

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

—————蘇軾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2

教學目的:

1.讓學生了解怎樣才算讀懂現(xiàn)代語體文。

2.學會從作者的寫作目的、思路入手,把握文章線索,從而理解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

3.通過閱讀訓練提高學生快速把握文章大意的能力。

教學設想:

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給他們提供大量的閱讀材料和閱讀實踐機會,利用電腦方便靈活的檢索、顯示功能,以及網(wǎng)絡教室教室機和學生機之間的交互功能,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地進行個別輔導,對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向全班同學進行轉(zhuǎn)播。以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整堂課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主,輔以必要的個別輔導。

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

1.電腦的穩(wěn)定性問題,由于網(wǎng)絡的穩(wěn)定性有著許多不可預料的問題,為確保講課順利,課前與電腦管理員共同做好計算機的調(diào)試工作,把出現(xiàn)的故障可能降至最低。

2.學生對電腦操作的熟練程度,將直接影響學習效果。

教學步驟:

一、導入

理解是閱讀的基礎,不理解,也就是有困惑,所以某種程度上說,閱讀就是和困惑作斗爭。我們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怎樣才算真正讀懂了?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一篇文章看完了,文中的每一個字都認識,閱讀中也提不出任何問題,那么這是不是就算讀懂文章了呢?

讀書,作學問,唯獨這“懂”字最難說。自以為懂了的東西,事實卻往往證明懂的僅僅是表面,或者只是部分;以前以為是懂了的東西,現(xiàn)在才知道那只是一知半解,并不全懂。懂是相對的,發(fā)展的。

盡管如此,就具體的文章來說,懂與不懂,還是有一個大致的界限的。

二、懂與不懂的界限:

1.應能夠清楚地看出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并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來。

2.能看出基本內(nèi)容是由那些具體內(nèi)容構(gòu)成?這些具體內(nèi)容與總體之間以及彼此之間的關系怎樣?

3.對作者所說的觀點,能判斷正誤。

4.對作者所敘的事實,能看出其意義。

5.對作者塑造的形象,能看出其內(nèi)涵。

6.對作者所抒發(fā)的感情,能說出其憑借。

7.對作者所介紹或闡述的事物或方法,能應用或用生活中的實例加以解釋。

8.能看出寫作意圖,即作者寫這部著作或這篇文章想達到什么目的。

三、以《關于古典文學人民性的幾個問題》為例

快速閱讀文章,然后請同學用一句話來概括這篇文章的內(nèi)容。

這類文章若用讀小說的速度來瀏覽,常常會覺得腦子里一片空白,不知所云。

相反,如果閱讀的是一篇小說,相同的篇幅,甚至更長比如一個長篇,我們看完后也能發(fā)表一些自己對小說的看法,為什么?

是不是因為小說有故事?

為什么有故事就容易記?

關鍵在于,故事有情節(jié),前后環(huán)節(jié)的承接一般有自然順序,這種順序閱讀時很容易捕捉到,并且可以毫不費力地掌握前后環(huán)節(jié)間的聯(lián)系,讀過一遍,作品內(nèi)容的各環(huán)節(jié)便很自然地在讀者的腦子里形成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有機整體。

四、總結(jié)規(guī)律

當我們把作品內(nèi)容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腦子里串成一條前后連貫的線或別種形式的有機結(jié)構(gòu)的時候,我們就有可能認識和記憶該作品。

由此推出一個相應的閱讀基本方法:

要讀懂一篇文章,就應當努力把作品內(nèi)容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腦子里串成一條前后連貫的線或形成別種形式的結(jié)構(gòu)體。

從這個基本方法,我們還可以推出檢測自己閱讀效果的方法:

當你能順利地理出作品內(nèi)容的發(fā)展線索時,你的閱讀是有成效的;當你對某部分的內(nèi)容感到茫然時,那主要是由于你沒有搞清它和哪些內(nèi)容有聯(lián)系,是什么樣的聯(lián)系。

怎樣去找這條線呢?

回到剛才的例文:

能否留下這五段文字的印象,取決于能否在腦子里形成這樣的線:文學的人民性決定于什么—→錯誤的觀點:將人民性與現(xiàn)實主義等同—→此觀點曾是古典文學研究的流行觀點—→此觀點是錯誤的—→為什么錯誤。

理清了這條內(nèi)容脈絡,我們才有可能對這五段文字進行概括:

批評將現(xiàn)實主義與文學的人民性等同起來的觀點。

五、布置閱讀任務:

閱讀一組同題材的文章。

要求:

1.選擇一篇作為精讀,其他泛讀,從作者的寫作目的、思路入手,能否理出作者的行文線索,從而進行概括。

2.做好筆記,課后寫一篇題為《棋》的周記。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2)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古漢語知識。

2、能力目標

(1)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2)理解文意,能夠體會孟子的行文特色。

3、情感目標

(1)從孟子的言行之中體會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內(nèi)涵;

(2)認識孟子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

二、教學內(nèi)容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行文思路;

3、重點字詞以及語法知識的歸納;

4、領會孟子辯詞的思想性、邏輯性,感受文章的語言魅力。

三、教學重難點

1、層層深入,分析孟子對治國得失的哲學思辯,站在現(xiàn)代的角度理解孟子的思想;

2、領會孟子辯詞的思想性、邏輯性,感受文章的語言魅力

四、教學方法

1、誦讀教學法。要求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

2、點撥教學法。在背景資料介紹、文化知識簡介及比喻說理的分析方面教師須對學生進行點撥指導。

3、討論法。應與誦讀同步進行,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

五、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要點]

簡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理清文章層次。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我們在初中時學過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為后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強的生命力?!暗玫蓝嘀薄笆У拦阎边€成為成語沿用至今。這充分說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僅對當時,而且對后世影響極大。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國也》。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簡介

1、學生結(jié)合注釋①及課后關于孟子的介紹了解孟子。 2、教師適當補充: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最有聲望的大師。他的學說的核心就是要講“仁義”行“仁政”,即實行所謂“王道”。其理論基礎就是民本思想,重視人的生存權利。因此孟子對那些不行仁政,殘酷掠奪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惡痛絕?!豆讶酥趪病肪托晾钡爻爸S了以賢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憤怒地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詡“為民父母”,可實際上卻“率獸而食人”,是人民的災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來說理,論辯技巧十分高明,這在本文中都有明顯的體現(xiàn)。運用各種驅(qū)誘論敵就范的手法,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排比、對偶句,筆鋒咄咄逼人。接下來,就讓我們從《寡人之于國也》這篇文章中,去深入體會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其獨特的行文風格吧。

(三)、熟讀課文

1、教師泛讀,學生注意聽字音。 2、學生齊讀全文。

3、教師糾正、強調(diào)易讀錯字音。

(四)疏通文意

1、學生輪流先朗讀后翻譯,一人一句。

2、教師點撥,依據(jù)課文注釋強調(diào)重難點字詞以及語法。

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國家的治理,很盡心竭力的吧!黃河以南發(fā)生災荒,就把那里的災民移往黃河以東,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南。當河東發(fā)生災荒的時候,我也是這樣做的??纯脆弴木髦鬓k政事,沒有想我這樣盡心盡力的??墒?,鄰國的百姓并不見減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見增多,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歡打仗,就讓我用打仗來打比方吧。戰(zhàn)鼓咚咚敲響,交戰(zhàn)激烈了,戰(zhàn)敗的士兵丟盔棄甲拖著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腳。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譏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覺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說:“不行。他只不過沒有逃跑到一百步罷了,可是這也同樣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您既然懂得這個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國家的民眾比鄰國增多啦。

只要不違背農(nóng)時,那糧食就吃不完;密孔的魚肉不入池塘,那魚鱉水產(chǎn)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時,那木材便用不盡。糧食和魚類吃不完,木材用無盡,這樣便使老百姓供養(yǎng)活人,安葬死人不至于感到有什么不滿足。老百姓養(yǎng)生送死沒有缺憾,這正是王道的開始?!?/p>

在五畝大的住宅田旁,種上桑樹,上了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著絲綢了;雞鴨豬狗不失時節(jié)地繁殖飼養(yǎng),上了七十歲的人就可以經(jīng)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戶所種百畝的田地不誤農(nóng)時得到耕種,數(shù)口之家就不會鬧災荒了。注重鄉(xiāng)校的教育,強調(diào)孝敬長輩的道理,須發(fā)花白的老人們就不再會肩挑頭頂,出現(xiàn)在道路上了。年滿七十歲的人能穿上絲綢、吃上魚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這些而不稱王于天下的是決不會有的?!?/p>

“現(xiàn)在,豬狗吃的是人吃的事物而不知道設法制止,路上出現(xiàn)餓死的人而不知道賑濟饑民,人死了反而說‘與我無關,是年成不好的緣故’這和把人殺了反而說‘與我無干,是武器殺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夠不歸罪于荒年,這樣,普天下的百姓便會涌想您這兒來了?!?/p>

【語法知識】

1、通假字

2詞類活用

3古今異義

4一詞多義

5特殊句式

(五)、理清文章思路

1、指出連接全文層次的三個關鍵句。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2、引導學生對文章層次進行劃分

第一部分:(1)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

第二部分:(234)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567)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nèi)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師生共同分析課文內(nèi)容,歸納本文重點語法知識,體會孟子文章的語言魅力。

(一)師生共同分析課文

1、分析第一部分 (1)選一學生朗讀第1段 (2)師生問答

提問:梁惠王說:“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梁惠王覺得自己對國家政務盡心盡力了。他的具體做法有哪些?

明確: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東兇亦然。

提問:通過與鄰國相比,梁惠王感覺如何?

明確: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提問:梁惠王面臨怎樣的困惑?

明確:于國盡心,但民不加多。

2、分析第二部分

(1)選一學生朗讀2、3、4段。

(2)師生問答

提問:孟子對梁惠王的疑問是如何思考的?

明確: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爭奪人力的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

提問: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政”并無本質(zhì)區(qū)別的?

明確: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戰(zhàn)”設喻,這樣便于啟發(fā)對方。

提問:對“五十步笑百步”的喻義如何理解? 學生思考、討論,請一學生回答。

教師明確:孟子通過設喻——設圈套,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边@正好走進“圈套”,所以孟子說:“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與鄰國統(tǒng)治者治國不盡心實質(zhì)上沒什么區(qū)別,只是形式上或數(shù)量上不同而已,從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

3、分析第三部分

(1)請一學生朗讀5、6、7段 (2)師生問答

樣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的“仁政”主張。那么,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包括幾個方面?

學生看課文,思考。

明確:兩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問:怎樣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學生找出三組排比句回答)

明確:“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提問:當采取了這些合理發(fā)展生產(chǎn)的措施后,產(chǎn)生的效果是什么?

明確:“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提問:要想“王道之成”還需采取哪些措施? (要求學生找出排比句,進行回答)

明確:孟子用了四組排比句:“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p>

前三組排比是孟子養(yǎng)民的主張,后一組是教民的主張。這四組排比句為梁惠王展現(xiàn)出一幅美好的前景。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jié)論,即“王道之成”了

(二)請學生歸納孟子的“仁政”思想。

總的來說有兩點:一是保民,使民無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

(三)、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本文,概括本文的寫作特點

1.巧設譬喻,迂回曲折。

談問題先把主旨藏起來,從側(cè)面、反面、外圍人手,逐漸引向本題。如本意要講實行仁政,卻先以戰(zhàn)設喻,從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覺中跟著他走。這樣,文章如曲徑探幽,引人入勝;文勢則波瀾起伏,毫無板滯。

2.邏輯謹嚴,層層深入。

表面看來,文章鋪張揚厲,散漫無紀,實則邏輯清晰,段落分明,層次井然。如先提出問題,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實,實行仁政,均是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

3.詞豐筆活,理足氣盛。

善用貼切的比喻、有力的鋪排,考究用詞,講求句式。奇句與偶句,單勢句與排比句,交錯使用,筆勢靈活,理直氣壯,談鋒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極富雄辯的氣勢。

(四)、課堂小結(jié)

千年前的孟子的政治言論在我們今天仍然適用,而且光芒四射。怪不得幾千年來,孟都受到眾人的膜拜,我們還尊稱其為“亞圣”。讓我們懷著對孟子的崇拜之情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深刻體會其思想內(nèi)涵。

(五)布置作業(yè)

思考:孟子關于治國的言論,對我們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有何啟示?與我們當今社會所倡導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觀”有何異同?

教學反思:

學生反饋: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懂得學習的重要性及學習的方法與態(tài)度。

2.積累一定數(shù)量的實詞,了解文言實詞在演變過程中詞義引申、擴大、轉(zhuǎn)移、縮小四種現(xiàn)象,提高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本文以喻代議、寓議于喻及從正反兩方反復論證的特點,注意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1.導語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物質(zhì)文明的進步。那么,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么?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于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zhuǎn)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辟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膾炙人口的好文章。

2.介紹荀子。明確荀子的生卒年代、歷史地位、政治主張和文學成就,重點介紹荀子散文的特點和文學地位,說明本文出處。

荀子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他強調(diào)“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說理透徹、氣勢渾厚、語言質(zhì)樸、句法簡練綿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秳駥W》一文的這些特點較為明顯。而《勸學》一文最為突出的'特點,還是比喻的運用,它多達20個,且形式靈活。巧妙有力地闡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及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這些比喻的含義及內(nèi)在聯(lián)系是學習本文的重點、難點。因此只有準確理解比喻的含義,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字詞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3.學生齊讀課文。

4.學生自讀課文,理清課文情節(jié)。

5.分析對話,體會人物形象。

6.談感悟:學習本文,你有什么感悟?

7.布置作業(yè):期中考試在即,同學們都在緊張備考,咱班某位同學貪玩,無心學習。請你作為朋友給他寫一段話,勸說他專心復習,爭取考出理想成績。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 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于、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學習、復習課文中其他文言虛實詞。

2.掌握課文出現(xiàn)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詞類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二、能力訓練目標:

1.在理解基礎上熟讀成誦的能力,培養(yǎng)閱讀文言文的語感。

2.理解文言詞語和句式的能力。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

三、德育教育目標:

借鑒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和學習態(tài)度的論述。

教學設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論點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個分論點從三個角度論述、體現(xiàn)本文的思想性和邏輯性,這是本文的教學難點;比喻的含義和內(nèi)在聯(lián)系以及比喻論證,這是本文的教學重點。抓住提示論點的關鍵語句和用以論證的比喻,不僅可以明確本文論點和論證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寫作特點,而且一些文言詞句的重要問題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學難點和教學重點,與分析段落層次相結(jié)合,以利于學生理解論述的角度和設喻的幾種形式。

三、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先指導學生借助注釋、工具書,結(jié)合課文語境,理解其意義和用法,然后通過課堂點撥、課后“練習”、補充練習以及熟讀、背誦等反復訓練,才能切實掌握。

四、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注意文言實詞的古字通假、古今異義、單音詞和雙音詞等現(xiàn)象。

教學時數(shù)

二課時

第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導入,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jié)合注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 313—前 238),名況,當時人們尊重他,稱他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洵諱,寫作孫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guī)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diào)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diào)“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可以改變?nèi)说谋拘浴?/p>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fā)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zhì)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jié)錄。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tǒng)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么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后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么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著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shù)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jīng)轉(zhuǎn)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fā)展才能,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

六、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1.對照注釋,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與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生xìng通性(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第二組:其他易寫錯讀錯字

中 zhòng 礪 lì 參 cān省 xǐng 跂 qì 臾 yú 螯 áo

2.給本課 12 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注,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復習初中知識,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的用法:

(1)介詞,從。雖然,受地于先王,終原守之。/ 青,取之于藍。

(2)介詞,比??琳陀诨⒁?。/ 而青于藍。

(3)介詞,向。告之于帝。/ 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1)特殊指示代詞,組成名詞性結(jié)構(gòu),表示“……的人或事物”。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 假舟揖者,非能水也。

(2)表示略作停頓,并提示下面要說的原因。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

(1)連詞:并列關系。君將哀而生之乎。/ 知明而行無過矣。

(2)連詞:修飾關系。潭西南而望。/ 吾嘗終日而思矣。

(3)連詞:轉(zhuǎn)折關系。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連詞:順接關系。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熬印笔且粋€合成雙音詞?!翱梢浴痹诠艥h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體語境中,“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xié)調(diào)音節(jié)。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的“可以”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當如此,可譯為“應該”。全句譯為: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說,學習是不應該(可以、能夠)停止的。

(2)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句中兩個“中”作動詞,“符合”的意思?!袄K”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線,這個詞的意義現(xiàn)在已擴大,泛指各種繩索?!拜姟焙汀盀椤笔莾蓚€動詞,“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彎曲的一種方法,現(xiàn)作“揉”,解釋“使……彎曲”?!盀椤保龀??!耙浴痹趦蓚€動詞之間表明它后邊的行為是它前邊行為的目的或結(jié)果,作連詞用,譯作“而”。全句譯為:(一塊)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使它彎曲而成為車輪,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圓規(guī)(畫的圓圈)。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句中“神明”即“神靈”;“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現(xiàn)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這句譯為:積累善行養(yǎng)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備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雙音詞,偏義復詞,聯(lián)系上下文,偏指舟?!八?,名詞用如動詞,“游泳”?!敖^”是會意字,意思是人用刀橫斷絲織品,“絕江河”很像橫斷水流,所以 “絕”申為“橫渡”?!敖印惫湃藢V搁L江、黃河,現(xiàn)在的詞義擴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譯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橫渡江河。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句中兩個“之”是定語后置的標志。“爪牙”在本文中是兩個單音詞,它們的本義是爪子、牙齒。后來形成褒義的比喻義:幫手、武士;現(xiàn)代又轉(zhuǎn)為貶義的比喻義:幫兇、走狗,詞義的感情色彩有了變化。“強”,堅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包S泉”是特殊的單純雙音詞?!坝眯摹辈皇呛铣呻p音詞,“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詞,譯作“由于、因為”、“心”是“心思”的意思?!耙弧?,作形容詞,專一的意思。全句譯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硬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由于心思專一(的緣故)。

5.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指出字音、語氣讀錯的地方。

七、布置作業(yè):

1.認真閱讀注釋,正確理解課文中的通假字、重點文言常用虛實詞和難懂的句子。

2.書面作業(yè):“練習”二、三。

3.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明確目標

1.理解課文內(nèi)容。

2.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

3.鑒賞本文的語言。

二、整體感知

課文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駕馭不好是很容易流于枯燥、單調(diào)的,但這篇課文卻形象清新、臉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原因就在于它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因此,分析比喻中寄寓的道理就是理解課文的關鍵。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請同學背誦課文

2.組織討論以下問題

(1)課文中心論點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處”中心論點包括哪幾方面的意思?

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使觀點更具權威性。這個論點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因為學習意義很大,所以學習不能停止;二是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學習。

(2)課文有哪幾個分論點?

三個分論點。一、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二、學習具有重要的作用;三、學習要采取正確的態(tài)度和方法。

(3)在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么問題?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什么問題?

“青”“冰”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輪”“木” “金”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改造人的品性。這五個比喻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達,不犯過錯。

(4)在論述學習的作用時,“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個比喻是論述什么觀點的?

這個比喻是論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這個觀點的,強調(diào)了學習的作用。

(5)“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中為什么要強調(diào)“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這就強調(diào)了“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異功能,而是因為憑借了外界條件。這就與文章的推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絲絲相扣,有力地論證了學習的作用。學習可以彌補人的不足。

(6)課文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可以分為幾個層次?是如何正反設喻論證的?

可分為三層。第一層論述學習要積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設喻論述的。第二層論述學習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設喻論述的。第三層論述學習要專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設喻論述的。

3.背誦課文,體味課文的語言風格。比較本單元已學過的三篇課文的語言特色。

?季氏將伐顓臾》:在言行記錄中繪聲繪色刻出人物神態(tài)、氣質(zhì),善用反詰句加強語勢。

?寡人之于國也》:整齊的排偶句式,生動形象的比喻,從容不迫的語言,具有雄辯的氣勢。

?勸學》:善于使用比喻說理,正面設喻與反面設喻結(jié)合,設喻與說理結(jié)合靈活,善于運用排比句,文章富有氣勢。

四、總結(jié)、擴展

?勸學》這篇文章是以荀子樸素的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的。他認為人的聰明才智、道德品行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獲得的,因此,他特別重視學習。在課文中,他強調(diào)的“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就是他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的體現(xiàn)。

下面一段文字是《勸學》中課文未選的另一段文字,說說用了幾個比喻?論述了什么觀點?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以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zhì)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就中正也。

這段文字用了“南方蒙鳩之巢”“西方之木”“蓬生麻中”“白沙在涅”“蘭槐之根漸之滫”等五個比喻,論證了環(huán)境對人的重要影響,說明了學習要有好的環(huán)境。這正是荀子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體現(xiàn)。

五、布置作業(yè)

學習運用比喻說理的方法,寫一篇有關學習或加強修養(yǎng)的短文。

板書設計:

?背景材料】

一、作者簡介

荀子(約公元前 313—公元前 238)戰(zhàn)國時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名況,當時人們尊重他,稱他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洵諱,寫作孫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曾兩度到當時齊國的文化中心稷下(現(xiàn)在山東省臨淄縣西門)游學,任過列大夫的祭酒(學宮領袖),還到過秦國,拜見秦昭王,后來到楚國,任蘭陵(現(xiàn)在山東省棗莊市東南)令。公元前 238 年失官家后逝世,葬在蘭陵。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同早于他的孟子成為儒家中對立的兩派。在宇宙觀方面,荀子認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zhuǎn)移,但人類可以用主觀努力去認識它,順應它,運用它,以趨吉避兇。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認識論方面,他認為人認識客觀事物。首先要通過感覺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觸,強調(diào)“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有樸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針對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的口號,主張應該適應當時的社會情況去施政,要選賢能,明賞罰,兼用“禮”、“法”、“術”實行統(tǒng)治。他的許多思想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問題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論。主張性惡論,認為后天環(huán)境可以改善人的惡的本性,所以他主張“明禮義而化之”。他重視教育的作用,強調(diào)教育功能的重要,有積極意義。

荀子既是思想家,又兼長于文學,在戰(zhàn)國諸子中,他與孟子、莊子對后世影響最深。他的散文說理透徹,氣勢渾厚,語言質(zhì)樸,句法簡練綿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盾髯印芬粫?,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fā)展成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一生“序列著數(shù)萬言”,后人編為《荀子》,其中絕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門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內(nèi)容涉及哲學思想、政治問題、治學方法、立身處世之道、學術論辯等方面,《勸學》是其中的第一篇。

二、《勸學》原文與課文相關的內(nèi)容。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对姟吩唬骸班禒柧?,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鄙衲笥诨溃DL于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zhì)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gòu)。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zhì)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对姟吩唬骸笆F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jié)兮?!惫示咏Y(jié)于一也。

三、補充注釋

[君子]開頭“君子曰‘學不可以已”的“君子”,是作者用虛擬法發(fā)表議論,用以增強觀點的權威性,加強觀點的說服力。后文的“君子”,如“君子博學而參省乎己”、“君子生非異也”則是泛指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

[學不可以已] “已”,廢止,停止。

[揉]一作“煣”,用火烤,使竹、木彎曲。

[日參省乎己]“參”,也解作“叁”,讀sān,同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三”,泛指多次。

四、參考譯文

我曾經(jīng)整日思索,卻不如學習片刻收獲大;我曾經(jīng)踮起腳跟眺望,卻不如登上高處看得廣闊。登高招手,手臂并沒有加長,但人們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喊,聲音并沒有加大,但聽的人會聽得清楚;借助車馬的人,不是腳走得快,卻能到達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卻能橫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堆土成山,風雨就興起;水流匯成深淵,蛟龍就生長;積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會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備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積累每一小步,就不能遠達千里;不匯集細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駿馬跳躍一次,不能有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東酉,中途停止,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泉水,是因為它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只大夾,然而沒有蛇鱔的洞穴就無處容身,是因為它心浮躁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