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教案的寫作我們是可以讓自己得到預(yù)期的教學效果,教師在寫教案時,一定要有著較強的思維邏輯能力,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語文必修四教案6篇,感謝您的參閱。
語文必修四教案篇1
一:導入:中國文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屈原到曹雪芹,歷代都有不少優(yōu)秀杰出的文學家。他們燦若星辰,名垂青史。
請同學們猜猜看,這其中我最欽佩的會是誰?
那就是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宋朝女詞人李清照!由于中國文壇幾千年來都由男性統(tǒng)治,這位女中豪杰就更加光彩奪目!
現(xiàn)在我先講一個李清照的故事。
李清照的夫君叫趙明誠,是宋朝小有名氣的金石考證家。他們燕爾新婚后不久,趙明誠就只身外出做官,讓多愁善感的李清照留在濟南獨守空房。李清照在寂寞難耐思夫心切時,常寫些詩詞寄去,一吐愁腸!那趙明誠忙于官場應(yīng)酬,難得寫出好詩詞回應(yīng)。李清照既失望又擔心,怕丈夫長此以往,才思枯竭。趙明誠為了讓愛妻放心,當然也懷有我堂堂大丈夫豈能須眉輸于巾幗的念頭,便閉門謝客,苦思三日,先成詞50首,又選出20首加以精雕細刻,再把李清照剛寄給他的《醉花陰》重抄之后混雜其中。然后置辦酒宴,特邀好友們來對這些詞做些評價,并再加以精選。酒過三巡,眾人傳閱罷這21首詞。商議畢,便推舉某名士講評。該名士抽出其中一首詞,捻須夸贊道:“老兄真是奇才!雖說你的詩詞大多平庸,但這一首確是沙里淘金、絕妙好詞!其中有一句,真堪稱千古絕唱,定將流芳百世??上部少R啊!”那趙明誠一瞧,乃是《醉花陰》,陡然紅了臉,躬身一揖到地,喃喃道:“慚愧呀,慚愧!鄙人豈敢貪天之功。實話相告,此首《醉花陰》乃內(nèi)人清照所作。我不該心懷忌妒,移花接木,做出東施效顰之舉,以致貽笑大方……”
?醉花陰》是一首絕妙好詞!而我們今天要賞讀的《聲聲慢》也是一首流芳百世的詞作。它的影響不止于中國,還漂向了國外……
二:先比較,完成整體誦讀,整體感知。
找一個學生誦讀克洛岱的《絕望》。(讀得別扭,只因?qū)懙脛e扭_確實遠不如中國古詩詞的音韻)
然后全班齊背(學生已會背)李清照的《聲聲慢》。
問:1這兩首詩都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
明確:痛苦、絕望、(至)愁(“至”字空出)
2這兩首詩詞表達的情感是相同的,但表達的方式(或抒情的方式)很不相同。能說說有什么不同嗎?
明確:《絕望》直露,號叫,直抒胸臆,聲嘶力竭。未選取任何意象。
?聲聲慢》較為含蓄,多避免直接抒情,借事借景抒情,講究言外之意,言外之旨,講究意象的選擇,含蓄蘊藉……
小結(jié):改寫的詩,完全拋開了原作所有的自然意象而只剩下抽象概念的聲嘶力竭的吶喊,顯得直白淺露,并顯得情感“泛濫成災(zāi)”。盡管痛苦絕望的情感(愁緒)是相同的,但已面目全非了。倘若李清照知道了,一定不會承認這是自己作品的改寫。
三:一般地說,詩歌講究含蓄蘊藉,講究把所要表達的情感藝術(shù)地表達出來?!堵暵暵防镌~人要表達的情感是愁(痛苦、絕望),這在詞里也有極明確、極直接的表達。
3這是詞里的哪一句?
明確:最末一句。
師結(jié):這句也算得上是此詞的關(guān)鍵句、主旨句。這一“愁”字算得上此詞的詞眼。
(需要插入背景――了解詞人滿腹愁緒的原因)
4從某種意義上說,詩是意象的藝術(shù)。為寫“愁”,詞人主要選取了哪些意象?
學生齊找——
秋風,淡酒,征雁,黃花,梧桐,細雨。
5這些意象是如何體現(xiàn)出“愁”來的?
學生作答——
秋風:秋風砭骨,天寒心冷。
淡酒:舉杯澆愁愁更愁,酒入愁腸化作“傷心”淚。
雁:相思,想丈夫,丈夫已逝,飄零金陵。人不如雁!
黃花:繁盛,無心賞,無人一起賞。
(人):襯人憔悴,不止是“為伊(丈夫)消得人憔悴”,還有家亡,國破呢。
梧桐、細雨:“噼哩啪啦,雖細不斷,落在葉上,打在心上......(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_溫庭筠《更漏子》)
小結(jié):風寒心冷,酒難澆愁;風送雁聲,反添思鄉(xiāng)之痛.征雁、黃花又引發(fā)詞人“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的感傷;后又以梧桐、細雨渲染,這份愁思已濃得化不開。這些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意象,把詞人的愁形象化了,具體化了,生動化了,比之克洛岱聲嘶力竭的吶喊,能帶給人更多的藝術(shù)想象、藝術(shù)享受!
6為了寫“愁”,詞人巧妙地擷取了人生歲月里的一個小小時段,這個時段從何時起,又到何時止?
學生齊答:早晨(起床),傍晚?__黃昏(采用糾錯學習法——我覺得該從早晨開始,有道理嗎?)
師問:怎么看的出是早晨?
明確:學生難答時,作提示“乍暖還寒”。
設(shè)疑引導學生辯識:不同版本:教材作“晚”字
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詞鑒賞辭典》作“曉”字,哪個恰切?為什么?
(討論:不求一致,但求自圓其說)
師個人認為:“乍暖還寒”表明是“晨”;下片有“黃昏”,上片當有與之對應(yīng)的時間,“晚”則重復,“曉”則呼應(yīng);古人有早晨飲酒的習俗(扶頭酒);若是“曉”,則從早到晚,詞人“傻愣愣”守著窗子,捱至天黑,加重加深了愁苦的表達!
7這首詞中,有一句形式很特別,同學們注意到了嗎?
(齊答)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請同學們展開想象,描述詞人起床后的情狀。
點明:依次寫及動作、結(jié)果、感受,詞人尚未從夢中走出,含有雙重的哀愁!(尋尋覓覓——詞人一起床便百無聊賴,如有所失,東張西望,要找點什么來寄托自己的空虛;冷冷清清——是“尋尋覓覓”的結(jié)果,不但無所獲,反被一種孤寂清冷的氣氛襲來;凄凄慘慘戚戚——是“尋尋覓覓”的感受。)
奠定了全詞悲苦愁絕的感情基調(diào)。(與末句呼應(yīng))
《聲聲慢》原文和譯文
原文: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譯文:
我獨處陋室若有所失地東尋西覓,但過去的一切都在動亂中失去了,永遠都尋不見、覓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環(huán)境(空房內(nèi)別無長物,室外是萬木蕭條的秋景);這種環(huán)境又引起內(nèi)心的感傷,于是凄涼、慘痛、悲戚之情一齊涌來,令人痛徹肺腑,難以忍受了。特別是秋季驟熱或驟冷的時候,最難以保養(yǎng)將息了。飲進愁腸的幾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風寒意。望天空,但見一行行雁字掠過,回想起過去在寄給丈夫趙明誠的詞中,曾設(shè)想雁足傳書,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書信無人可寄,故見北雁南來,聯(lián)想起詞中的話,雁已是老相識了,更感到傷心。
《聲聲慢》鑒賞
唐宋古文家以散文為賦,而倚聲家實以慢詞為賦。慢詞具有賦的鋪敘特點,且蘊藉流利,勻整而富變化,堪稱“賦之余”。李清照這首《聲聲慢》,膾炙人口數(shù)百年,就其內(nèi)容而言,簡直是一篇悲秋賦。亦惟有以賦體讀之,乃得其旨。李清照的這首詞在作法上是有創(chuàng)造性的。原來的《聲聲慢》的曲調(diào),韻腳押平聲字,調(diào)子相應(yīng)地也比較徐緩。而這首詞卻改押入聲韻,并屢用疊字和雙聲字,這就變舒緩為急促,變哀惋為凄厲。此詞以豪放縱恣之筆寫激動悲愴之懷,既不委婉,也不隱約,不能列入婉約體。
前人評此詞,多以開端三句用一連串疊字為其特色。但只注意這一層,不免失之皮相。詞中寫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卻從“尋尋覓覓”開始,可見她從一起床便百無聊賴,如有所失,于是東張西望,仿佛飄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點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點什么來寄托自己的空虛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尋尋覓覓”的結(jié)果,不但無所獲,反被一種孤寂清冷的氣氛襲來,使自己感到凄慘憂戚。于是緊接著再寫了一句“凄凄慘慘戚戚”。僅此三句,一種由愁慘而凄厲的氛圍已籠罩全篇,使讀者不禁為之屏息凝神。這乃是百感迸發(fā)于中,不得不吐之為快,所謂“欲罷不能”的結(jié)果。
“乍暖還寒時候”這一句也是此詞的難點之一。此詞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氣候應(yīng)該說“乍寒還暖”,只有早春天氣才能用得上“乍暖還寒”。我以為,這是寫一日之晨,而非寫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陽初出,故言“乍暖”;但曉寒猶重,秋風砭骨,故言“還寒”。至于“時候”二字,有人以為在古漢語中應(yīng)解為“節(jié)候”;但柳永《永遇樂》云:“薰風解慍,晝景清和,新霽時候?!庇申幱甓蚂V,自屬較短暫的時間,可見“時候”一詞在宋時已與現(xiàn)代漢語無殊了?!白铍y將息”句則與上文“尋尋覓覓”句相呼應(yīng),說明從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曉”,通行本作“晚”。這又是一個可爭論的焦點。俞平伯《唐宋詞選釋》注云:
“曉來”,各本多作“晚來”,殆因下文“黃昏”云云。其實詞寫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來風急”,則反而重復。上文“三杯兩盞淡酒”是早酒,即《念奴嬌》詞所謂“扶頭酒醒”;下文“雁過也”,即彼詞“征鴻過盡”。今從《草堂詩余別集》、《詞綜》、張氏《詞選》等各本,作“曉來”。
這個說法是對的。說“曉來風急”,正與上文“乍暖還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時飲酒,又稱“扶頭卯酒”。這里說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過也”的“雁”,是南來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見到的,所以說“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了?!短扑卧~選釋》說:“雁未必相識,卻云‘舊時相識’者,寄懷鄉(xiāng)之意。趙嘏《寒塘》:‘鄉(xiāng)心正無限,一雁度南樓?!~意近之。”其說是也。
上片從一個人尋覓無著,寫到酒難澆愁;風送雁聲,反而增加了思鄉(xiāng)的惆悵。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轉(zhuǎn)入自家庭院。園中開滿了菊花,秋意正濃。這里“滿地黃花堆積”是指菊花盛開,而非殘英滿地?!般俱矒p”是指自己因憂傷而憔悴瘦損,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謝。正由于自己無心看花,雖值菊堆滿地,卻不想去摘它賞它,這才是“如今有誰堪摘”的確解。然而人不摘花,花當自萎;及花已損,則欲摘已不堪摘了。這里既寫出了自己無心摘花的郁悶,又透露了惜花將謝的情懷,筆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要深遠多了。
從“守著窗兒”以下,寫?yīng)氉鵁o聊,內(nèi)心苦悶之狀,比“尋尋覓覓”三句又進一層?!笆刂本湟缽埢菅浴对~選》斷句,以“獨自”連上文。秦觀(一作無名氏)《鷓鴣天》下片:“無一語,對芳樽,安排腸斷到黃昏。甫能炙得燈兒了,雨打梨花深閉門”,與此詞意境相近。但秦詞從人對黃昏有思想準備方面著筆,李則從反面說,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來而使人尤為難過。“梧桐”兩句不僅脫胎淮海,而且兼用溫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詞意,把兩種內(nèi)容融而為一,筆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個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徑獨辟之筆。自庾信以來,或言愁有千斛萬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別見李煜、秦觀詞),總之是極言其多。這里卻化多為少,只說自己思緒紛茫復雜,僅用一個“愁”字如何包括得盡。妙在又不說明于一個“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說還休”之勢,實際上已傾瀉無遺,淋漓盡致了。
這首詞大氣包舉,別無枝蔓,逐件事一一說來,卻始終緊扣悲秋之意,真得六朝抒情小賦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語的樸素清新的語言譜入新聲,又確體現(xiàn)了倚聲家的不假雕飾的本色,誠屬難能可貴之作了。
語文必修四教案篇2
?教材分析】
一、《歸去來兮辭》是作者要脫離*、歸隱田園的宣言書,可以看成是陶潛的思想總綱。領(lǐng)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確理解陶潛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學生積淀一定的人文關(guān)懷。
二、《歸去來兮辭》是魏晉文學的重要篇章,其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堅決歸隱田園的思想引起許多文人學士的共鳴,具有超時代意義。其為守衛(wèi)自己的精神家園所做的種種努力,在現(xiàn)今仍有不可磨滅的借鑒意義。
?學生分析】
一、學生在初中時曾經(jīng)學過陶潛的《桃花源記》,對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學習基礎(chǔ),可以此作為突破口。
二、學生已初步具備思辯的能力,都有主動探究的天性,都潛藏著“自我實現(xiàn)的創(chuàng)造力”(馬斯洛),可以據(jù)此作為解讀本文的鑰匙。
三、學生對古代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種較高層次的文化需求,也有與他人平等交流的渴望,本教材的內(nèi)容安排能在教大程度上滿足學生的這一心理。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利用辭的體例和押韻的特點朗讀并背誦全文,培養(yǎng)學生的古詩文的語感能力。
2.在誦讀中感受陶潛的歸隱情結(jié),體悟作者情感,并能對作者的思想進行簡單辨析。
3.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發(fā)展想象能力、思辯能力和批判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五讀法:在五讀的過程中由淺入深地走進陶淵明的精神世界,每一讀要完成一項教學任務(wù)。
2.對話法:創(chuàng)設(shè)問題情境和良好氛圍,進行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之間的平等交流。
3.探究法:對照序言、文本和注釋資料,對本文的寫作時間進行淺層次的探究式學習。
三、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
1.引導學生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理解陶潛的隱士情懷,以一種“同情的理解”態(tài)度對待陶潛在本文中的情感取向。
2.引導學生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本文中表現(xiàn)出來的積極意義和歷史局限,感受陶潛的人文精神,進而砥礪自我人生修養(yǎng)。
3.引導學生從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奠定精神的底子。
?教學重點】
1.誦讀詩歌的要領(lǐng)、方法引導及其能力培養(yǎng)。
2.解讀陶潛這一隱逸詩人的形象及其意義探討。
?教學難點】
1.“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正確理解
2.關(guān)于本文是否寫實的淺層研究性探討。
?設(shè)計思想】
1.新課標要求“誦讀古典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并在閱讀與鑒賞中明確指出“教師應(yīng)激發(fā)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誦讀的習慣”。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了解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重視誦讀”。依據(jù)以上兩點,特確定用“五讀法”帶動整個教學過程。
2.新課標在閱讀與鑒賞“教學建議”中特別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教師既是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在第三條中又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據(jù)此為鞏固和加深對較難問題的理解,特采用對話法和探究法以完成教學任務(wù)。
3.輔助手段:幻燈片投影儀投影膠片
4.課時安排:2課時
?預(yù)習準備】
1、明確誦讀要求——讀出語調(diào);讀出語氣;讀出語速;讀出語頓;讀出語意。
2、收集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課下題注為準,有條件的也可網(wǎng)上查閱,制作“作者擋案”若干,課堂上交流。
3、收集陶潛的相關(guān)作品,如《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五柳先生傳》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走進陶淵明
一、導入課文
我們在初中時曾背過陶潛的《桃花源記》,不知同學們是否還有印象?(師生一同背誦“土地平曠……并怡然自樂”)《桃花源記》中悠閑自得的田園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篇文章《歸去來兮辭》,來走進陶淵明的精神世界,去解讀他的歸隱情結(jié)。(板書課題、作者)
現(xiàn)在先讓我們看一看同學們制作的“作者擋案”卡片,比一比誰與陶潛走得最近?(師生交流,選擇的投放)
(解說:解讀文學作品,離不開知人論世,用師生同背和制作卡片的形式既可以喚醒學生的知識積累,又可以督促學生關(guān)注文本尤其是注釋,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可謂一舉三得。)
二、走進陶淵明
(一)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熟悉文意
過程: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
①一字一詞讀,讀準字音,了解詞義,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詞,理會文義。
②結(jié)合注釋,疏通文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標記,教師循環(huán)指導。
③找出所有押韻的字,在換韻的地方做出標記,反復朗讀由換韻開的段落和層次。
2.交流體會,思路提示(幻燈片1)
①第一段:歸--悲――追――非。
②第二段:衣--微/奔――門――存――樽/顏――安――關(guān)――觀――還――桓。
③第三段:游――求――憂/疇――舟/丘――流――休。
④第四段:之――期――耔――詩――疑。
3.學生根據(jù)思路韻腳提示,朗誦詩歌,初步感受陶淵明的歸隱情結(jié)。
(二)讀:教師范讀課文,理清層次脈絡(luò)
過程:
1.朗讀指導,利用詩體“辭”的特點,幫助誦讀,注意
①詩與文不一樣,詩中每停頓一處即為一句,不管是逗號還是句號。本詩除去開頭一句“歸去來兮”獨立處理外,共有60句。兩句為一組,四句為一節(jié),每節(jié)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后可作稍長停頓。(據(jù)此理清全篇層次脈絡(luò))
②六字句是全篇的主要形式,按三拍讀,比如:舟/飄飄/而吹衣。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讀,如:既自/以心/為形役。個別的五字句也同樣,如: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還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則都當整句來讀,末字適當?shù)匮娱L時間。
2.教師范讀,朗讀時節(jié)奏要整齊,音韻要鏗鏘,要讀得悅耳動聽甚至動心。
3.交流體會,理清全篇的脈絡(luò)線索。(幻燈片2)
敘事線索:辭官—歸途—抵家—室內(nèi)生活—涉園—外出—縱情山水—如何度過余生。
情感線索:自責自悔——自安自樂——樂天安命
(解說:整理“情感線索”時要視具體情況而定,若學生預(yù)習充分或理解程度較好,可順勢引導;若預(yù)習不夠充分或?qū)ψ髡咔楦幸粫r不能把握,則可將這一環(huán)節(jié)放到“悟讀課文”后順勢引出。)
4.學生根據(jù)詩體“辭”的特點及脈絡(luò)線索嘗試背誦,進一步感受陶淵明的歸隱情結(jié)。
(三)讀:學生悟讀課文,領(lǐng)悟陶淵明的歸隱情結(jié)。
⑴、指名朗讀第一段《歸去來兮辭》教學設(shè)計
過程:1.創(chuàng)設(shè)問題情境一,在封建社會里,人們要建功立業(yè),要“大濟蒼生”,實現(xiàn)人生價值,往往是和仕途緊緊聯(lián)系起來的,陶潛此時卻不愿為官,那么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是什么?請依據(jù)文本作答。
(“田園將蕪”“心為形役”“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2.教師追問,從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當時的心境如何?請用自己的話作答。
(自責、自悔→“田園將蕪”“心為形役”,自恕、*→“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3.教師追問,陶潛的這種“心為行役”視入仕為“迷途”的心情,你能找出他的相關(guān)詩句證明嗎?(幻燈片3)
4.設(shè)問:結(jié)合此詩和本段內(nèi)容,可看出陶潛有什么樣的情結(jié)?
5.小結(jié):鄙棄*,向往田園的歸隱情結(jié)之一。(板書)
(解說:學生在回答時,不求答案,意思對即可,下同)
⑵、涵詠(緩慢的吟誦)第二段
過程:
1、創(chuàng)設(shè)問題情境二,對一個厭倦*束縛和世俗條框的人而言,如今終于可以擺脫了,如果你處在這種情景,你有何感受?
2、涵詠本段,要求通過涵詠(緩慢的吟誦)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陶潛這一隱逸詩人的形象,最后達到當堂成誦。
(解說:這一環(huán)節(jié)要每個學生都動起來,若學生有困難,教師可作如下指導。先一邊緩緩地吟誦、細細地品味,一邊展開想象與聯(lián)想,在腦海中浮現(xiàn)出靈動的畫面——詩人的外貌、神態(tài)、言行、心理等,邊讀邊想,便能逐漸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與詩人同樂同嘆,同悲同喜。對語言涵詠品味得漸熟后,便脫離書本,試著背誦,直至能當堂成誦。)
3、師生對話,學生暢談感受。
(解說:對話時要求學生依據(jù)文本作答,不能大而無邊,可隱含如下思路展開:歸途中的歸心似箭——抵家時的欣喜若狂——室內(nèi)中的舒適安逸——園中時的流連往返)
4.教師追問,從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潛有什么樣的歸隱情結(jié)?提示:與下面的詩句具有相同的心境。(幻燈片4)
5、小結(jié):一詩一賦,表達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閑適自在的歸隱情結(jié)之二。(板書)
⑶、角色朗讀第三段
過程:1.男生朗讀此段,女同學注意聽,男同學的朗讀感情處理恰不恰當?
2.男同學朗讀,女同學評價。評價要點,若好,好在哪里,若不好,糾正,并說說為什么這么處理。
3.創(chuàng)設(shè)問題情境三,細讀該段,你讀出了什么?請用“從……中我讀出了……”句式回答。
4.師生對話。
5.小結(jié),中國士大夫?qū)憚趧?,都是倡導別人去勞動,自己是旁觀者,而陶潛是中國士大夫中第一個勞動實踐者,此乃其躬耕田園、琴書詩酒的歸隱情結(jié)之三。(板書)
⑷、默讀第四段
過程:1.默讀本段。創(chuàng)設(shè)問題情境四,有人認為本文結(jié)尾一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包含著悲觀消極的思想,試結(jié)合全文內(nèi)容,談?wù)勀銓@個問題的看法。
2.學生討論交流,允許互相質(zhì)疑。
(解說:此題的設(shè)置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辯能力,答案不求,能自圓其說即可肯定,但要注意依據(jù)文本作答,若學生能夠聯(lián)系陶潛的其他作品,則更應(yīng)肯定。因有一定的難度,故而采用默讀的方式,以使學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間。)
3.小結(jié):詩人回歸田園,崇尚自然,是他質(zhì)樸真實、率性而行的本性。他無法忍受*對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趨同,以求保存他的社會政治理想和人格價值,從字里行間我們不也體味到濟世不得的痛苦與回歸田園的無奈了嗎?因此,本文陶淵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歸田園的歡悅,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憂傷,應(yīng)有完整的認識。陶潛順應(yīng)自然,樂天安命有別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學家,也有別于煉丹學道求長生的道學家,這是他痛苦訣擇后為守衛(wèi)自己的精神家園所獲得的人生真悟,此乃其樂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的歸隱情結(jié)之四。(板書)
(四)讀:學生分組競賽朗讀,體會感悟詩人的形象。
過程:1.學生分組競賽按序朗讀一段,比一比哪一小組讀的。評比標準
①讀準字音句讀,讀出一定的語氣、語調(diào)和語頓,不能讀破句。
②聲音要整齊清脆響亮,讀出抑揚、輕重、緩急。
③情緒飽滿,讀出一定的情感、氣勢。
2.順勢引導,梳理詩人形象的結(jié)構(gòu)層次:呼喚歸去——閑適生活——隱逸情懷——抒懷言志(板書)
(五)讀:學生齊讀全篇,要求熟讀成誦,瑯瑯上口。
三、課堂小結(jié)
陶潛,入仕為官、大濟蒼生是他的初衷,鄙棄*、歸隱田園是他的覺醒,淡泊明志、閑適自在是他的追求,躬耕田畝是他的努力實踐,詩酒琴書是他的生活情趣,樂天知命、追求自由是他的人生真悟。讀《歸去來兮辭》,是了解陶潛的歸隱情結(jié),了解中國文人精神文化的一個窗口。
四、布置探究性作業(yè):提供兩個探究性題目,以供參考
1.參照序言(以講義形式印發(fā))和文本,比較本文注釋①和2000年版注釋①,推敲本文的寫作時間,并思考編者如此改動,是否合理?
2.重讀本文,你又讀出了什么,請以“我眼中的陶潛們”為話題寫一篇隨筆或提綱式的發(fā)言稿。
第二課時走出陶淵明
一、導入過渡:上一節(jié)我們以“五讀”的形式走進陶淵明的心靈,今天再讓我們以“探究”的形式走出陶淵明的精神世界,去了解更多的陶潛們?,F(xiàn)在就讓我們來交流一下同學們的研究成果。
二、探究性學習交流(一):參照序言和文本,比較本文注釋①和00年版注釋①,推敲本文的寫作時間,并思考編者如此改動,是否合理?
1.學生研究成果分類、展示。
(解說:這一過程“分類”是關(guān)鍵,教師可在課前先調(diào)查了解,以掌握課堂的研究走向并消除對話中的無序狀態(tài)。)
2.師生∕生生對話。
(解說:為使此題的探究能更深入,教師要收集盡量多的資料,以備對話之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王若虛曾指摘本文在謀篇上的毛病,說既然是將歸而賦,則既歸之事,也當想象而言之。但從問途以下,都是直敘的話,顯得自相矛盾。即所謂前“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p>
②周振甫先生的見解:“《序》稱《辭》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為‘追錄’、‘直述’,豈有‘木欣欣以向榮’、‘善萬物之得時’等景色?亦豈有‘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籌’、‘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為未歸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p>
③錢鐘書先生在《管錐篇》中認為本文自“舟遙遙以輕飏”至“亦崎嶇而經(jīng)丘”,“敘啟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諸況,心先歷歷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謀篇機杼與《詩經(jīng)?東山》寫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狀相類。)
3.小結(jié):陶潛此文寫于將歸之際,人未歸而心已先歸,其想象歸程及歸后種種情狀,正顯得歸意之堅和歸心之切。如果都作為追敘和實錄來看,反而失去強烈的情緒色彩和想象的空靈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說,也不符合寫作時間的實際。須知陶淵明是一位很富于創(chuàng)造性想象的詩人,他的《桃花源記》,就以豐富的想象,創(chuàng)造出一個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為‘烏托邦’的始祖。這種浪漫主義的想象,乃是陶淵明創(chuàng)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構(gòu)成《歸去來兮辭》謀篇特點的秘密所在。因此,本文注釋①的改動體現(xiàn)了編者精益求精、科學理性的精神,就這點而言不也正是我們探究此題的又一收獲嗎?
(解說:若學生有不同見解,能自圓其說,教師應(yīng)鼓勵學生在課后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三、探究性學習交流(二):重讀本文,你又讀出了什么,請以“我眼中的陶潛們”為話題寫一篇隨筆或發(fā)言稿。
1.激情引讀:讓我們再讀一讀這一篇美文吧,初讀的時候,也許我們讀到的只是陶潛,我們再來讀,展開來讀,細細讀,用心讀,還可以讀到什么?
2.師生∕生生對話。
(解說:學生可能會找屈原、李白、蘇軾等文人學士素材;也可能從李樂薇、霍金等現(xiàn)、當代知名人士甚至學生自身入手。教師也要準備好相關(guān)材料,尤其是對學生思想狀況的了解,更要深入。)
3.重溫經(jīng)典,溫故知新:表情朗讀全篇,讓審美愉悅在讀聲中升華。
四、課堂小結(jié)
對本文,歐陽修曾有“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的慨嘆。那是因為文中體現(xiàn)的人生態(tài)度和思想感情能喚起人們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強烈共鳴。他的灑脫恬淡、質(zhì)樸真率、超世拔俗,他崇尚自然的天性和努力實踐,他對超然物外的自由生活和獨立人格的追求向往,他對人生所作的哲學思考,連同他的作品一起,為后人筑了一個“巢”,一個精神的家園。陶淵明是超越時代的,他永遠是人們守衛(wèi)心靈凈土的一盞明燈。
五、布置情感性作業(yè)
1.一詩一文一世界,就讓這些優(yōu)美的文字永遠留在我們心底吧,做到?jīng)]有錯字、別字、漏字、多字。
2.在這堂課中,是否有什么觸動了你的心弦?那么趕緊記下來吧,把它整理到你的“素材庫”中去。
語文必修四教案篇3
1、了解《滕王閣序》的寫作背景。
2、了解《滕王閣序》之所以成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賞《滕王閣序》的景美。
4、培養(yǎng)學生欣賞古代散文的能力。
5、訓練學生能將名句改寫成優(yōu)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解決重點突破難點的方法:討論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網(wǎng)絡(luò)篩選信息法、總結(jié)歸納法
2、研究創(chuàng)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寫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是學生體味山川美景,欣賞千古名句,感受音韻美感,領(lǐng)受美的熏陶。
2、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樂觀豁達的情?
教學方法:
1、討論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網(wǎng)絡(luò)信息篩選法、總結(jié)歸納法、改寫法
2、利用多媒體網(wǎng)絡(luò)信息技術(shù)與課程整合
教材處理:
?滕王閣序》是一篇記述盛會的序文。是初唐文學家王勃一揮而成的千古名篇。王勃在探望父親途中,到達洪州,正好趕上洪州都督閻某重修滕王閣成,宴請賓客,閻都督聽說王勃之才,因此邀請王勃參加。作者用生動的文筆,由地理風貌到自然、人文景觀,再到宴會,層層鋪敘,突現(xiàn)了滕王閣的壯麗,描繪出歡飲娛樂的場景;并且即景生情,抒發(fā)了他的抱負和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在表現(xiàn)技巧上,文章的詞藻極為豐富華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時人和后人的贊賞。文章多用典故,簡練含蓄。結(jié)構(gòu)也很緊湊,前后互相呼應(yīng),脈絡(luò)十分清楚。
?滕王閣序》能成為千古傳頌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獨到之處,原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學時的課堂教學設(shè)計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確立本課時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為:
1、欣賞《滕王閣序》的景美。
語文必修四教案篇4
一、導讀:
初中階段我們學過不少寫景狀物的詩作,想必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大家還記得吧,師生一起誦讀: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撻送青來。
詩人描寫景物時,畢其形傳其神,一水多情地呵護著綠田,兩山像從遠處奔騰而來,來不及敲門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也摹景狀物,但手法卻別具一格,言簡而神具,這就是王羲之以書中神品稱著于世的《蘭亭集序》
二、作者簡介。
選一學生讀注解。教師略作補充:魏晉時期在中國抒發(fā)藝術(shù)的發(fā)展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書寫的《樂毅論》《黃庭堅》等楷書作品稱“書之圣”,行草《蘭亭集序》被后世書法家譽為“行書第一”。
出示王羲之《蘭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對他的評價“飄如游云,矯如驚龍”“天機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錄音、正音。
學生聽錄音一遍。教師強調(diào)一些字的讀音。投影:
多音字:會稽(kuàijī)感慨系之(xì)曾不知老之將至(zēng)
通假字:趣舍萬殊(通“趨”)古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通“猶”)
四、朗讀課文。
體會本文句法駢散并行,以散為主的特征。
五、品讀課文。
結(jié)合注釋,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書序有什么不同,找出與《蘭亭集》有關(guān)的語句。
明確:一般的書序介紹成書的經(jīng)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或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guān)問題的研究闡發(fā)。
作為書序,本文介紹了作詩緣由(因修禊而“群賢畢至”)、作詩情形(“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成書經(jīng)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本書意義(“后之覽者,亦將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動談到生死觀,善于借題發(fā)揮,論及人生的意義。這便是《蘭亭集序》與一般書序的不同之處。
六、布置作業(yè):
熟讀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練習一。
語文必修四教案篇5
調(diào)弦校音,情隨聲出(序曲)
演奏名曲,傾訴悲情(總寫)
珠落玉盤,急切愉悅(第一樂段)
演奏琵琶曲幽咽凝絕,幽愁暗恨(第二樂段)
鐵騎突出,激越雄壯(第三樂段)
曲終收撥,戛然而止(曲終)
江心月白,余韻無窮(魅力)
二、師生共同分析、欣賞: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來描摹音樂?這些手法有何好處?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樂的什么特點?并分析比喻描寫的好處。)
附:[奧地利]漢斯立克《論音樂的美》:對音樂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寫、性格刻畫和解釋性的說明,都是比喻性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語(親切細柔)(輕柔尖細、委婉纏綿)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錯落有致、清脆圓潤)
間關(guān)鶯語花底滑(婉轉(zhuǎn)優(yōu)美)(悠揚婉轉(zhuǎn)、悅耳動聽)
幽咽泉流冰下難(低沉凝澀)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激越雄壯、高亢激昂)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凄厲)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guān)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边@里寫樂曲旋律的變化是:d
a.由舒徐流暢——逐漸沉咽——間歇停頓——激越雄壯
b.由激越雄壯——逐漸沉咽——間歇停頓——舒徐流暢
c.由舒徐流暢——間歇停頓——逐漸沉咽——激越雄壯
d.由激越雄壯——舒徐流暢——間歇停頓——逐漸沉咽
--好處:把抽象無形的音樂變成形象可感的實體。
2、疊詞和聯(lián)綿詞:
疊詞:弦弦、聲聲、續(xù)續(xù)、嘈嘈、切切
聯(lián)綿詞:間關(guān)(疊韻)、幽咽(雙聲)
--使音節(jié)悅耳動聽
3、正面描摹與側(cè)面烘托
①正面描?。?/p>
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②側(cè)面烘托:
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
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寫聽眾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藝術(shù)效果。
4、曲中帶情:
以聽者的感受襯托音樂的聲情并茂。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彈奏之技藝高超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原因?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帶著感情了彈奏的,而詩人也是帶著感情來聽、來描摹的。(找出有關(guān)感情的詩句):
琵琶女以情演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似訴平生不得志說盡心中無限事
詩人以情繪聲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問:從中我們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詩人也從樂曲中聽出了其中的感情。詩人為何能聽出?
a、詩人是音樂大家。
b、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帶著感情去描摹音樂也是本詩描摹音樂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附:說一句題外話,古人有的責備白居易不該于謫居中夜入離婦之船,認為有違禮法。我們倒認為,白居易能沖破封建的等級觀念,平等地看待一個地位卑賤的琵琶女,將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為倡家女、今為商人婦的遭遇作類比,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我國古代詩人雖有自比美人芳草的傳統(tǒng),但大都比的是純潔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貴婦,自比歌伎是較少見的。
5、小結(jié):描寫特色:
a、大量運用比喻,化抽象無形為形象可感;b、巧用擬聲詞和疊詞;
c、正面描摹與側(cè)面烘托結(jié)合;d、帶著感情去描摹音樂。
語文必修四教案篇6
1、了解狄金森的簡歷與創(chuàng)作。
2、理解意象傳達的情感及領(lǐng)悟詩的意蘊。
3、培養(yǎng)學生思維遷移、拓展能力;培養(yǎng)學生追求美好、進步的情操。
[教學重點]
1、詩歌誦讀要領(lǐng)。
2、分析意象及詩歌寓意。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對意象的多元解讀。
2、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培養(yǎng)他們追求美好、進步的素質(zhì)。
[教學方法]
誦讀法、講解法、問答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幾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中國的現(xiàn)代詩歌,感受了毛澤東廣闊的胸襟,徐志摩的低回優(yōu)美,聞一多反諷中的憤激;還有穆旦的沉重與激越,鄭愁予凄美的故事,舒婷新時期的愛情宣言。下面讓我們學習一位外國女詩人的作品,《籬笆那邊》。
(二)作者簡介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十九世紀美國的才華橫溢的女詩人,是世界抒情短詩的大師之一,與惠特曼、哈代、霍普金斯齊名為西方現(xiàn)代詩歌的先驅(qū),她一生中絕大部分時間在家鄉(xiāng)度過,生活圈狹小。當父親死后,她更加深居簡出,幾乎與世隔絕,終日閉門作詩寫信。
她的詩歌創(chuàng)作,突破美國精致優(yōu)美、柔和細膩的詩風,轉(zhuǎn)向表達內(nèi)心深處的痛苦、疑惑和矛盾。她以唯美的眼光感悟人生,求索詩歌藝術(shù),往往以簡短情景形象表達人生感悟、哲理,因此被人們譽為靈魂的風景畫家。
她一生留下1800多首詩歌,生前不被人理解和重視,之后時間擦亮了人們的眼睛,她才被人們公認為美國罕有的文學天才。這就是才華橫溢的她,本詩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三)詩歌朗讀訓練
1、自由朗讀,體會詩歌的內(nèi)容和感情。
2、交流,明確:詩歌形式短小,語言簡樸,意思似淺近透明,卻讓人產(chǎn)生無窮遐想。(引導分析)使學生認識:第1節(jié)以輕松語調(diào)誦讀,“草莓,真甜!”語調(diào)稍長,讀出“孩子”對草莓的強烈向往;第2節(jié)前兩句語調(diào)稍慢,讀出“孩子”的遲疑,后兩句語調(diào)輕快,讀出“孩子”突發(fā)奇想的驚喜。整首詩讀出詩人崇尚自然、純真的人生態(tài)度。
3、聽范讀。(多媒體播放)
4、把握感情基調(diào),再次朗讀全詩。
(四)理解意象、領(lǐng)悟詩歌意蘊
1、找出詩中使用次數(shù)最多的一個動詞。點評:爬
2、孩子想爬到籬笆那邊去做什么呢?
明確:摘草莓
3、對孩子、草莓這兩個意象進行分析:
(1)、孩子:
①提問:生活中的孩子是怎樣一個形象呢?點評:天真無邪、單純。
②再來看詩中這個“孩子”,詩的內(nèi)容告訴我們:籬笆那邊有草莓一顆,這孩子想要爬過籬笆摘草莓,出于孩子的天性,對籬笆那邊充滿了好奇,充滿了向往、追求,所以我們就可以把“孩子”歸納為一個想得到草莓的“追求者”。
(2)、草莓:
①提問:現(xiàn)實生活中的草莓,大家應(yīng)該比較熟悉,它味道是怎么樣的,成熟后顏色是怎么樣的呢?點評:是酸甜可口的,色澤鮮艷的。
②在詩中籬笆那邊的草莓又是怎樣的呢?
“草莓”在籬笆那邊,孩子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它是酸是甜,但在她的眼里:“籬笆那邊,有草莓一棵”,就想要爬過“籬笆”去摘“草莓”=>這說明“草莓”對于她來說就是一種誘惑;“孩子”并未吃過這棵“草莓”,但在她的眼里:“草莓,真甜!”=>這說明“草莓”又象征了一種美好的事物。
4、對籬笆這個意象進行分析:
籬笆:孩子想要摘掉草莓,但途中必須得爬過這“籬笆”,但是“籬笆”會臟圍裙,會受上帝責罵。=>所以,我們就可以把“籬笆”歸納為“孩子”與“草莓”間的一種障礙。
5,對上帝這個意象進行分析:
①提問:是誰會責罵孩子,阻礙孩子去追求?明確:上帝。
②提問:在大家印象中,上帝是怎樣一個形象?
明確:至高無上、萬能、集正統(tǒng)思想于一身的權(quán)威等。
③在詩中的上帝又是怎樣的一個形象呢?
上帝:a.因為上帝是萬能的,它擁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利,它是萬能的,它制造了一切。因此,我們把上帝理解為籬笆的制造者。b.上帝制造了“籬笆”這一切障礙來阻礙“孩子”,不允許孩子爬過籬笆,如果爬過籬笆,就會弄臟圍裙,上帝會責罵他。所以可以看出,上帝就是權(quán)威,上帝要求一切事物得遵守社會規(guī)范,它維護著一切原則。所以上帝不僅制造了這個“籬笆”,而且維護著這個“籬笆”。
6、對第2節(jié)最后一句的分析:
我們知道,籬笆那邊對于孩子來說是充滿著誘惑,是美好的。遠遠的看著它,就感覺那邊是一個美好的世界,“草莓”就是“甜”的!但是“上帝”代表著權(quán)威,代表著理智,用它的思想約束著人們,認為為了“草莓”而臟圍裙是不值的。這時,人們總想找個理由沖破阻礙欲望的“籬笆”。這時,孩子是怎樣想的呢?點明:第2節(jié)最后兩行。并且還需引導學生認識到:上帝不僅束縛了別人,而且還禁錮了它自己。
7、討論:這首詩歌寄寓了怎樣一個意蘊了?
點明:出于本能的渴望、追求,往往遭受到否定、責備,往往被一些傳統(tǒng)的思想所禁錮和扼殺。我們應(yīng)該為自己找一個理由,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件事,用自己本能的追求而有必要的打破陳舊的思想,做一個有進取、有追求的人。
(五)、拓展思維訓練:
你的“草莓”是什么,遇到有“籬笆”這個障礙嗎?那“上帝”又是什么?請自由討論。
如:我此時的“草莓”是上體育課,但遇到“校級班規(guī)”這籬笆,上帝就是“校長、班主任”。
(六)、作業(yè)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