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柱例6教案5篇

時間:2023-04-03 作者:Brave 備課教案

教案在撰寫的時候,老師需要注意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教案是為了幫助我們提升個人教學效率的最佳文本,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圓柱例6教案5篇,供大家參考。

圓柱例6教案5篇

圓柱例6教案篇1

活動內容:數(shù)學活動“認識圓柱體和球體”

活動目標:

1、讓幼兒觀察、比較球體和圓柱體,說出它們的名稱和主要特征。

2、讓幼兒初步體驗并能區(qū)分平面和立體圖形的不同。

活動準備:

教具皮球1個,圓片紙1張,圓柱體積木1塊。

學具幼兒人手一個乒乓球和若干大小不一的圓柱體積木。

活動過程:

1、認識球體。

(1)出示皮球“這是什么?”“皮球是什么樣子的?”

(2)比較圓片紙和皮球,了解球體特征。

“你們看,這張紙是什么形狀的呢?”“它們一樣嗎?有什么不同?”

(3)玩乒乓球進一步了解球體的特征。

“請小朋友在桌上玩一玩乒乓球,不要讓球離開桌面,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4)說出球體的主要特征。

“球是什么樣子的?不管從哪邊看都是圓的,往哪邊推都能滾動的物體叫球體。你見過的東西中有哪些象球體?”

2、認識圓柱體。

(1)出示圓柱體積木。

“它是不是球體?為什么?”

(2)比較上下兩個圓,了解圓柱體的特征。

“上面和下面這兩個圓一樣嗎?老師這里有一個和上面的圓一樣大的圓片,我們用這個圓片和下面的圓片比一比,看看它們是不是一樣大?”

(3)說出圓柱體的主要特征。

“象這樣上下一樣粗,兩頭是圓的,而且上下兩個圓一樣大的物體,我們叫它圓柱體?!薄罢埿∨笥言诤凶永镎乙徽遥男┓e木是圓柱體?能不能把你找到的圓柱體變成一個?!?/p>

(4)幼兒尋找圓柱體并拼接。

“你找到的圓柱體能不能變成一個長的圓柱體?為什么?”

結論:只有一樣粗的圓柱體才能變成一個長長的圓柱體?!澳阋娺^的東西中還有哪些象圓柱體?”

3、小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球體和圓柱體,球體是不管從哪邊看都是圓的,往哪邊推都能滾動的物體叫球體。圓柱體是上下一樣粗,兩頭是圓的,而且上下兩個圓一樣大的物體,相同大小的圓柱體可以接成一個長圓柱體。”

圓柱例6教案篇2

活動設計背景

讓幼兒通過直接觀察、直接操作、具體表現(xiàn)的活動中能動地建構著知識,從而使幼兒對本次的知識點達到長時記憶的目的。

活動目標

1.激發(fā)幼兒參加數(shù)學活動的興趣。

2.使幼兒樂意了解球體和圓柱體的基本特征,感知球體,圓柱體是什么樣子的。

3.知道球體和圓柱體的基本特征。

4.引發(fā)幼兒學習圖形的興趣。

5.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shù)學活動的樂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本次活動到達長時記憶的目的。

難點:真確分清并記住球體和圓柱體的特征。

活動準備

1、墻面布置球體和圓柱體兩個區(qū)。

2.各種皮球,乒乓球,紙筒,易拉罐,瓶蓋等

3.報紙。

4.《幼兒用書·科學與數(shù)學》

活動過程

1.觀察球體和圓柱體

教師出示《球體和圓柱體》

看一看,老師給小朋友帶什么來?這些是什么呢?

幼兒:這是足球,

幼兒:這是積木,

幼兒:這是皮球(乒乓球),

幼兒:這是小凳,杯子,還有飲料。

教師:孩子們你們知道,這些東西那些是球體?那些是圓柱體嗎?

2.操作球體和圓柱體,感知他們的特征,

教師:我們,玩一玩,看一看,他們有什么一樣?有什么不一樣?

教師請小朋友們拿一個球體,在拿一個圓柱體摸摸他們,然后在地上滾一滾,看看球體和圓柱體什么地方不一樣?

幼兒:我發(fā)現(xiàn)易拉罐倒下來的時候滾得好快好快!立起來的時候滾不動為什么呀?

幼兒:是啊,倒下來的時候想車門兒一樣滾來滾去,立起來的時候是平平的。

教師:你們看的時候很仔細,那我們再看一看,摸一摸還有什么樣的東西跟它一樣?

幼兒:教師我的小登立起來的時候可以做,我搬不動的時候就把放到滾著走,

教師:那你們看一看,這個足球和那個小登有什么不一樣?

幼兒:足球到處都是圓圓的,

幼兒:看這個足球滾得多快啊

幼兒:這個積木可以滾著走,開可以站住,足球卻站不住。

教師:這個足球摸起來到處都是圓的可以滾著玩,我們把形狀像它一樣東西叫球體。

教師:這個小板凳,上面和下面都是一樣大的圓形,放到以后還可以滾著玩,像這樣的東西叫圓柱體。

教師:請小朋友們想辦法把球體摞起來,再把圓柱體摞起來,看看你發(fā)現(xiàn)什么?

幼兒:易拉罐可以摞起來,可是皮球摞不起來,

教師:對,球體可以摞起來。圓柱體摞不起來。

2.制作球體和圓柱體。

教師:“請小朋友用報紙做一個球體的東西、再做一個圓柱體的東西,然后把它們站到墻上去?!薄跋胍幌?,球體的東西要從到哪兒?圓柱體的東西要從到哪兒?”

請幼兒打開《幼兒用書·科學與數(shù)學》,做一做書上的

教學反思

一、在備課時,我考慮了活動內容、教學理論和幼兒的接受能力,如果這節(jié)活動又不適合幼兒的我會隨機應變,調整活動的內容。

二、通過這節(jié)活動課的展示后,我進行了以下的反思:

1.對幼兒發(fā)展的反思:這節(jié)活動課,總的來說還不錯,不僅調動了每個幼兒的積極性,而且?guī)熡着浜系姆浅:茫ㄟ^這次的活動,使幼兒在情感、態(tài)度、能力、知識的方面得到了全面、自主的發(fā)展。

2.對師幼互動反思:本次活動,幼兒能很好的和老師配合,我也會因幼兒的需要調整活動內容。

三、整個活動的效果是不錯的,能始終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活動,就連平時不愛參加活動的幼兒都能積極地參與到這次的活動中來。不足之處在于活動的時間沒掌握好,有點短了;其次這次活動的的內容對幼兒來說還不夠,還應再加點游戲。

通過教學反思,正確認識自己,不斷努力、學習、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的。

圓柱例6教案篇3

教學內容:教材第5~6頁例2、例3和練一練,練習一第48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圓柱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根據實際情況正確地進行計算,培養(yǎng)學生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認識取近似值的進一法。

2.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維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具學具準備:教師準備一個圓柱模型(表面要有可揭下各個部分的一層紙);學生準備一個圓柱體。

教學重點:掌握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能根據實際情況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1.復習圓柱的特征。提問:圓柱有什么特征?

2.計算下面圓柱的側面積(口頭列式):

(1)底面周長4.2厘米,高2厘米。

(2)底面直徑3厘米,高4厘米。

(3)底面半徑1厘米,高3.5厘米。

3.提問:圓柱的一個底面面積怎樣計算?

4.引入新課。

我們已經會計算圓柱的側面積,那么怎樣計算圓柱的表面積呢?這節(jié)課就學習圓柱的表面積計算,(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認識表面積計算方法。

(1) 請同學們拿出圓柱來看一看,想一想圓柱的表而包括哪幾個部分,然后告訴大家。指名學生拿出圓柞,邊指邊說明它的表面包括哪幾個部分。

(2)教師演示。

出示教具,說明把表面全部展開,看一看得到什么圖形,和大家說的對不對。揭下圓柱表面的紙,貼在黑板上,再與圓柱對比說明各個部分,明確圓柱表面包括一個側面和兩個相等的圓。

(3)得出公式。

請同學們看著表面展開的圖形說一說,圓柱的表面積應該怎樣計算?(板書:圓柱的表面積:側面積+兩個底面積)追問:圓柱的側面積怎樣算?圓柱的一個底面積怎樣算?

2.教學例2。

出示例2,學生讀題。提問:這道題分哪幾步來算?你們會做嗎?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讓學生說說每一步的具體含義,是怎樣算的。

3.組織練習。

做練一練第1題。指名兩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說說這兩題計算時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為什么?指出:計算圓柱的表面積,要注意題里的條件,正確列出算式計算。

4.教學例3。

出示例3,學生讀題。提問:這道題實際是求什么?這里求表面積與例2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只要用側面積加一個底面積)指名學生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追問為什么只加一個底面積。強調不用四舍五入法及其理由,說明用進一法,并讓學生說明結果的近似值,板書訂正。

5.組織練習。

(1)下面的數(shù)用進一法保留整數(shù),各是多少?(口答)

162.3 29.4 3.8 42.6

(2)做練一練第2題。讓學生做在練習本上。指名口答前兩步各求什么,怎樣算的。(老師板書算式)提問:第三步要怎樣算,為什么只加一個底面積。

三、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學習子什么內容?你學到了些什么?指出:求圓柱表面積在實際應用中,要注意題里的實際情況,弄清什么時候要側面積加兩個底面積,什么時候要側面積加一個底面積,什么時候只要求側面積,然后計算結果。另外,在求需要材料取近似數(shù)時,一般要用進一法。

四、布置作業(yè)

課堂作業(yè):練習一第5~7題。

圓柱例6教案篇4

教學內容: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p17-18內容及“做一做”。

教學目標:

1.認識圓柱,掌握圓柱各部分的名稱及特點。

2.能建立圓柱的幾何模型,體驗從實物中抽象出圖形的學習方法。

3.使學生經歷操作、觀察、比較和探索的過程,提高分析,推理和判斷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掌握圓柱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發(fā)展空間觀念,掌握圓柱的基本特征。

教學準備:長方體、正方體、圓柱、三角尺、直尺、學習單

教學過程:

一、引“新”明標--引入新課,明確目標

1.創(chuàng)設情境

教師出示粉筆盒,問:“這是什么圖形”?喚起對學生已有經驗的回顧,為新知識的學習作鋪墊。

2.揭題明標

揭示課題后,啟發(fā)學生思考回答:關于圓柱,你想了解它的哪些知識?(學生自由回答,師將問題整理后抓住關鍵詞讀、寫、說并板書)

二、探“新”依標--依標導學,探究新知

(一)自學--發(fā)現(xiàn)圓柱。

1.找一找:生活中你還在哪兒見過圓柱?

2.展一展:實物展示生活中的圓柱:保溫杯、唇膏、電池、圓的筆筒。

3.看一看、想一想:

認真看課本p17,重點觀察圓柱由哪些部分組成,要邊看,邊思考:

①這個圓柱形的物體,它由哪幾部分組成的,這些部分有什么特征?

②觀察圓柱的上、下兩個平面,分別是什么形狀?

③你覺得,兩個底面有什么特征?

4.說一說

讓學生自說說自己的思考結果,驗證圓柱的上、下底面是兩個大小相等的圓。

5.讀一讀

圓柱是由3個面圍成的,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圓柱周圍的面(上下兩個面除外)叫做側面。圓柱的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二)共學--小組合作,理解圓柱

1.剪一剪,量一量,議一議

拿出你制作的圓柱模型,四人小組討論:

①圈:剪一剪你的圓柱模型。

②量一量:量圓柱上下兩個底面的半徑、直徑;及身高不同大小圓柱的高。

③說:說一說你發(fā)現(xiàn)的圓柱兩個底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圓柱的周圍是什么形狀?圓柱的高矮和什么有關系?

2.展一展,評一評

講解要求:

①你發(fā)現(xiàn)的圓柱上下兩個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②圓柱周圍的面(上下面底面除外)是什么形狀?

③圓柱的高矮和什么有關系?

小結:圓柱是由3個面圍成的,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圓柱周圍的面(上下兩個面除外)叫做側面。圓柱的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4.探究拓展

把一張長方形的硬紙貼在木棒上,快速轉動木棒,看看轉出來的是什么形狀?

小結:長方形硬紙圍繞木棒快速轉動,可以轉成一個圓柱。

三、測“新”評標--達標檢測,評價目標

1.課本第18頁“做一做”第1題

(1)指出下面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

(2)圓柱有幾個底面?是什么形狀?

(3)圓柱有幾個側面,幾條高?

2.課本第18頁“做一做”第2題

(1)圖一的旋轉軸在哪里?

(2)圖二的旋轉軸在哪里?

(3)為什么同一個長方形會旋轉不同的圓柱呢?

3.練習三第1題

根據你對圓柱的理解,你能準確地判斷出下面的圖形哪些是圓柱嗎?想一想為什么其他圖形不是圓柱?圓柱具有什么樣的特征?

四、結“新”拓標--全堂總結,拓展延伸

在這節(jié)課中,你學會了什么知識,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圓柱

底面2個

側面1個

高一樣長

圓柱例6教案篇5

教學目標

在動畫動手操作總了解構建圓柱的側面展開圖與底面周長和高的關系,培養(yǎng)數(shù)學素養(yǎng)。

重難點分析

重點分析了解構建圓柱的側面展開圖與底面周長和高的關系,光憑字面很難理解他們之間的關系,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間理解能力,動手動腦能力,將靜態(tài)的畫面轉為動態(tài)畫面,具有一定的難度。

難點分析圓柱的側面展開圖與底面周長和高的關系,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間理解能力,學生較難感受。

教學方法

1.通過動手操作,動畫演示了解構建圓柱的側面展開圖與底面周長和高的關系。

2.通過體驗圓柱與日常生活密切聯(lián)系,體驗數(shù)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探究圓柱各部分的組成和特征

2.圓柱究竟是怎么樣的呢?(課件出示)

二、知識講解(難點突破)

3.認識圓柱的底面、高和側面

(一)小組合作:探究圓柱各部分的組成和特征。

師:那么圓柱究竟是怎么樣的呢?(課件出示)

①、用手摸一摸、滾一滾,圓柱與長方體、正方體有何不同?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②、圓柱有幾個面組成?

③、小組討論并驗證:兩個底面有什么關系?

④、量一量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有什么特點?

(二)、小組匯報:

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內交流感知。

師:哪一組同學來給大家說說看,圓柱有哪些特征?你們是怎么驗證的?

(學生匯報,教師即時補充)

a組:指出圓柱有3個面組成,2個底面和一個側面,2個底面相等。

b組:知道圓柱有3個面組成,2個底面和一個側面

c組:協(xié)助下指出圓柱的3個面。

生:我們知道了圓柱有3個面組成,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6個面。

生:上下兩個面是圓形。

生: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是一樣的。

師:指一指手中圓柱的底面、側面。

(板書:2個底面,1個側面)

圓柱的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三)、觀察、比較圓柱底面的特征。

a組生:圓柱的兩個底面都是圓,大小相等。

師:你是怎樣知道兩個底面相等的?

預設:剪出來比較、量直徑計算、畫在紙上倒過來觀察是否重合。(分別請學生演示驗證)

師:用哪種方法驗證最簡單?

a組生:畫在紙上倒過來觀察。

(四)、圓柱的高。

師:圓柱的高什么發(fā)生了變化?

引導:哪段距離表示圓柱的高?

請看屏幕,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就叫圓柱的高。

(課件出示: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師:圓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

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上顯示并用有顏色的線閃爍。

師:你能在你的圓柱上指出這條高嗎?

教師講解:高是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應該垂直于兩個底面。

(五)、圓柱的側面

(1)、組織學生摸一摸圓柱形的模型,看一看圓柱側面在哪里,猜想一下側面展開后是什么形狀。

組織學生分小組操作:剪開一個圓柱模型的側面,再展開觀察。

得出結果:ab組:圓柱的側面展開后是一個長方形。

(2)動手剪一剪

沿著罐頭盒的側面剪開,展開的包裝紙是什么圖形?

(注意剪刀的安全使用)

(六)知識小結

圓柱有2個完全相同底面和1個側面組成。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是圓柱的高。

三、課堂練習(難點鞏固)

4.知識拓展

(一)、圓柱的高還有其他的說法。

(課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圓柱形的,這個圓柱的高還可以說是“深“,一個1元硬幣是圓柱形的,這個圓柱的高還可以說是“厚“,水管也是圓柱形的,它的高還可以叫”長“。

(二)、師:為什么樹干都是圓柱形的?

(課件出示小知識)圓柱具有較大的支撐力。樹木的樹冠全靠主干支撐。特別是碩果累累的果樹,上面掛著許多果實,需要強有力的樹干支撐,才能生存。

圓柱形的樹干沒有棱角,狂風吹打時,不論風卷著塵沙、雜物從哪個方向吹來,受影響的都只是極少部分,不易受到沖擊的傷害。因此,樹干的形狀是圓柱形的,這是樹木對自然環(huán)境適應的結果,也是長期進化的結果,更是為了適應生長的需要。

四、小結

我們認識了一種新的立體圖形-圓柱,這一類圖形有幾個共同的特點:比如它們的上、下底面都是完全相等圓,側面展開后是一個長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