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制定教案之前,一定要認真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教案在擬訂的過程中,老師一定要強調(diào)邏輯思路清晰,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故都的秋的教案8篇,供大家參考。
故都的秋的教案篇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整體感知,分析寫景狀物散文的結構和主題,理清課文思路。
(2)學習寫景狀物散文的寫作方法——情景交融。
(3)品味寫景狀物散文的語言美。
(4)讀寫結合,運用借景抒情的寫作技法趁熱打鐵,動手寫小散文?;蛘吣7抡n文優(yōu)美雋永的'句子進行仿寫。
2、過程與方法
(1)分析文章結構,抓住關鍵詞概括文章主題。
(2)用兩個段落作為例子,引領學生欣賞寫景狀物散文的寫作特點——情景交融。
(3)自主合作探究品位文章的語言美。
(4)課文引領,老師示范,讀寫結合,運用借景抒情的寫作技法趁熱打鐵動手寫小散文,或者模仿課文優(yōu)美雋永的句子進行仿寫。3、情感目標:
領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觀情感,培養(yǎng)人文情懷,提高審美能力。
二、教學重點:
1、學習寫景狀物散文的寫作方法——情景交融。
2、品味寫景狀物散文的語言美。
三、教學難點:
1、讀寫結合,運用借景抒情的寫作技法趁熱打鐵,動手寫小散文?;蛘吣7抡n文優(yōu)美雋永的句子進行仿寫。
2、理解作者的悲涼。
四、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
五、教具準備:多媒體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散文是作者把自己對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經(jīng)驗,通過狀物、記人、寫景等方式表達出來。所謂自我感悟,也就是對事物的特殊意義和美質(zhì)的發(fā)現(xiàn)。形式上散文有四個特點:
(1)以個人抒情為主,把抒情、敘述、議論熔為一爐;
(2)從細處落筆,小中見大;
(3)從側面暗示,發(fā)揮讀者的想象力;
(4)行文自由,結構靈活。閱讀散文時,要抓住文章的結構和線索,要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要注意欣賞優(yōu)美的語言。今天我們學習《故都的秋》。
學習任務:
(1)整體感知,理清思路,分析寫景狀物散文的結構和主題。
(2)學習寫景狀物散文的寫作方法——情景交融。
(3)品味寫景狀物散文的語言美。
(4)讀寫結合,運用借景抒情的寫作技法趁熱打鐵,動手寫小散文?;蛘吣7抡n文優(yōu)美雋永的句子進行仿寫。
二、第一個任務:
(1)整體感知,理清思路,分析寫景狀物散文的結構和主題。
全文共14個段落。
1、請同學們閱讀第1段至第2段,回答問題:
(1)抓住關鍵詞,請概括北國的秋的特點。
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2)第1段作者對故都的秋的感情是什么?想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這句話表現(xiàn)了作者對故都的秋天的向往。
(3)作者為什么寫江南的秋?
作者運用對比的手法把江南的秋和故都的秋對比,突出故都的秋的特點,表現(xiàn)作者對故都的秋的向往。這個段落運用了比喻,把秋比作名花和美酒,贊美故都的秋更值得領略品味。
2、閱讀第3段到第11段,作者寫了故都的秋哪些景物?分析景物有什么特點?
(1)秋天的小院(2)秋天的槐樹(3)秋蟬(4)秋雨(5)秋天的果樹。景物的特點是清、靜、悲涼。
3、閱讀12、13、14段。
(1)請問,這個段落在表達方式上屬于什么?請分析作者的觀點。議論,抒情。作者的觀點: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的到底。作者的感情:對北方的秋的贊美。這一段通過古今中外的引證,說明感秋處處有,而中國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屬”,還是為了突出北國之秋。這就使整個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來,充實了內(nèi)容,深化了主題。
(2)閱讀13段,作者把南國之秋和北國的秋天進行對比,請問:比起北國的秋天來,正像是黃酒之于白干,稀飯之于饃饃,鱸魚之于大蟹,黃犬之于駱駝?目的是以江南之秋來襯托北國的秋。兩者的比較點都是“秋味”,突出北國之秋更夠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見,為了突出景物特色,鮮明的對比是有效方法。
(3)閱讀14段,請問:這個段落直接抒情,點題,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作者對北國的秋天的眷戀。
總結:本文第1、2段總領全文,點題,寫了北國的秋的特點:清、靜、悲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態(tài)比南國的秋要飽滿。第3段至第11段,選擇描寫5種典型的景物,表現(xiàn)北國的秋天的特點。第12段至14段是結尾點題,通過議論抒情表現(xiàn)作者對北國的秋的贊美和眷戀。
三、第二個任務:學習寫景狀物散文的寫作方法——情景交融。
例1:請閱讀下面一段話: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ǎ乙詾橐运{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ǖ?,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分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表現(xiàn)了故都的秋的清?!奥牭玫角嗵煜埋Z鴿的飛聲”表現(xiàn)的景物“靜”的特點?!皬幕睒淙~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北憩F(xiàn)了景物清、靜特點?!耙淮莆荨薄捌票凇边@些都突出景物的清、靜,它是從漫長的歲月中走過來的,有了一定的歲數(shù)與歷史了,更能體現(xiàn)作者的悲涼情緒。作者對這些牽?;ǖ念伾拿鑼憽拔乙詾橐运{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為什么淡紅色最下?因為“紅”的暖色調(diào)不符合作者悲涼的心境。“最好,還要在牽?;ǖ祝涕L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試做陪襯?!斌w現(xiàn)了“悲涼”。這里看出作者此時所欣賞的是一種落寞,凄清的景,表現(xiàn)作者內(nèi)心的孤獨和悲涼。
例2: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便人聯(lián)想起秋來的點輟。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分析:“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边@個句子是作者是作者所見?!澳_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作者寫出了秋天的靜、清?!皰呓值脑跇溆跋乱魂噿吆?,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边@組句子既表現(xiàn)了秋的清、靜,更表現(xiàn)了作者的主觀感受悲涼。
思考:作者為什么選擇清、靜、悲涼的景物來寫,對明艷之色繁華景物作者為何避而不寫?
明確:主要的是與作者當時的心境有關。(讓我們來看看作者在寫作這篇散文的時候的什么樣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插入寫作背景。)
寫作背景:
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作者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1936年2月離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這段時間里,他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竭,過得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許多時間到處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排遣現(xiàn)實帶給他的苦悶和離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作者“不遠千里”從杭州經(jīng)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并寫下了優(yōu)美的散文——《故都的秋》。作者在寫景體現(xiàn)了故都的秋“清、靜、悲涼”的特點,這些景物也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寫道:“昔人論詩,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逼肺哆@話的含意,一是一切環(huán)境描寫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載體,都必須為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服務,二是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波動,進而付諸文字,形成景語。景與情,情與景,二者相因相成,不可分離。
四、第三個任務:品味寫景狀物散文的語言美。
例1: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便人聯(lián)想起秋來的點輟。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作者寫景狀物,從視覺、聽覺、觸覺三個方面表現(xiàn)秋天北國槐樹的特點。在寫景狀物的過程中還加入想象,表現(xiàn)了作者的心理活動,抒發(fā)了作者落寞悲涼的感情。我們寫景狀物,應該調(diào)動我們的豐富感覺,從所見,所聽,所觸,所想等方面寫作,學習運用審美的語言表
現(xiàn)我們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
例2:剛出辦公大樓,一股濃郁的桂花的香撲面而來。我看看周圍,發(fā)現(xiàn)辦公大樓東北角有一棵一米高的桂花樹,綠油油的葉子里露出小小的白色的花,密密麻麻擠在一起,每朵花四個小小的花瓣,簡單,單純。我驚異于這么貌不驚人的花居然能散發(fā)這么濃郁的香味,蘊含巨大的能量。忽然就想起了柳永《望海潮》: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白居易《憶江南》: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見到桂花,就能領悟詩詞里的意境,桂花的媚,不在于容顏,而在于那份飄散在空氣里的香?!R若冰《秋天的花》
這個例子是我2014年秋天寫的一段文字。先寫的是花香,是嗅覺。然后寫的是視覺“我看看周圍,發(fā)現(xiàn)辦公大樓東北角有一棵一米高的桂花樹,綠油油的葉子里露出小小的白色的花,密密麻麻擠在一起,每朵花四個小小的花瓣,簡單,單純?!弊詈髮懙氖撬?,“我驚異于這么貌不驚人的花居然能散發(fā)這么濃郁的香味,蘊含巨大的能量。忽
然就想起了柳永《望海潮》: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白居易《憶江南》: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見到桂花,就能領悟詩詞里的意境,桂花的媚不在于容顏,而在于那份飄散在空氣里的香。”
五、第四個任務:課文引領,老師示范,讀寫結合
運用借景抒情的寫作技法趁熱打鐵動手寫小散文,或者模仿課文優(yōu)美雋永的句子進行仿寫。
例1:秋天的花齊若冰
春花秋月是美好的風景。其實,秋天的花自有一份獨特的情趣。九月,陰郁的雨纏綿不休,地面濕漉漉的。早晨上班,我打著一把藍色的傘,雨水還是打濕裙子。街道邊是古老的國槐,粗大的黑色的干流淌著亮晶晶的雨滴,濃密的深綠色的葉子上也是亮晶晶的,清新,冷清。腳底下落著米粒小黃色的花,纖細的不忍心踩上去。秋天的國槐,像一個冷清的女子,令人疼愛。姹紫嫣紅固然是美好的,但是秋天的國槐自有一種淡然寂寞的氣質(zhì)。
剛出辦公大樓,一股濃郁的桂花的香撲面而來。我看看周圍,發(fā)現(xiàn)辦公大樓東北角有一棵一米高的桂花樹,綠油油的葉子里露出小小的白色的花,密密麻麻擠在一起,每朵花四個小小的花瓣,簡單,單純。我驚異于這么貌不驚人的花居然能散發(fā)這么濃郁的香味,蘊含巨大的能量。忽然就想起了柳永《望海潮》: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白居易《憶江南》: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見到桂花,就能領悟詩詞里的意境,桂花的媚,不在于容顏,而在于那份飄散在空氣里的香。
秋天,在公園游玩,看見荷塘里的荷葉已經(jīng)泛黃,曾經(jīng)婷婷的干也變褐。想起夏天的時候我們是如何欣喜這片荷塘美麗的荷花,如何驚喜的拍著特寫。面對這些,我能夠想到這就是生命的衰老。在時光的流轉中,原來的美好已了無痕跡,如同紅顏、青春、愛情。李商隱說,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當清冷的雨滴敲響荷的心事,那里一定是潔凈的花和短暫的夏季。盛開,凋謝,我看到生命的執(zhí)著、孤寂。秋天的回憶里盛開著一朵美麗的花。
我遇見一個女人,那時我們的文章發(fā)在一本雜志,名字一前一后。我很自然的看了她的文字,自有一種冷清的氣質(zhì)。后來,在網(wǎng)上我們相遇,探討文字。后來,我看見她的照片,眉眼間有著單純與冷清。她同樣喜歡我的樣子,我們似乎看見相似的自己。三十多歲的女人,在生命的秋天里安靜的讀書,把每一段思緒用文字寫出來,感動自己,感染別人。我把她比喻成秋天的花,有著飽滿的內(nèi)心和優(yōu)雅的芳香。
中秋回家,紅磚青瓦的老屋后院一串紅開的紅紅火火,在清冷中顯得吉祥如意。母親說,這種花生命里很旺盛,原來只栽種了一株,居然繁殖了這么多,去年的種子自己落下來,春天發(fā)芽,秋天開花,也
文檔來源為:從網(wǎng)絡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編輯.歡迎下載支持.
不用澆灌,淋著雨就生機勃勃。母親老了,在秋日的午后安靜的坐在院子里看著這些花,時光靜靜的流過。感謝這些花,給母親生活帶來亮色。
秋天的花,自有一份獨特的魅力。有一些沉靜的心靈厭倦了喧囂,洗盡鉛華,會領悟其中的味道。
2、仿寫,請同學們自己寫一段秋天的景物,寫出景物的特點,運用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學生當堂完成,展示。
六、作業(yè):
你讀過哪些描寫秋天的詩文?你最喜歡其中的哪一篇?就你最喜歡的詩文寫一篇賞析。
故都的秋的教案篇2
一、教學內(nèi)容分析
這篇文章是郁達夫一篇頗具特色的散文,體現(xiàn)了他的藝術個性和審美追求,全文緊扣“清、靜、悲涼”,描繪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蟬嘶鳴”“秋果奇景”這五幅畫面,通過“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方法,將自然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nèi)心的“主觀色彩”(個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本文是本單元的第二篇散文,示范作用仍不可忽視,因此,繼續(xù)重視指導學生掌握散文“形”與“神”的關系,難點放在運用文章“景”和“情”和諧統(tǒng)一的表現(xiàn)手法上,進一步讓學生感悟作家對自然、對人生的豐富體驗和深刻的思考。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時的原有基礎、現(xiàn)有困難及學習心理特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法學法。我的教學對象是民辦普通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大部分學生的語文基礎不大好。但他們對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學過朱自清的《春》,剛剛又學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過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進行過初步的鑒賞。為了拓寬學生的視野,開學時,我就要求每位學生必須人手一冊課外雜志。諸如《讀者》、《散文》、《青年博覽》、《小小說選刊》等等,讓它們成為全體學生的共同資源,達到共享。經(jīng)過調(diào)查,一般同學也能說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但學生主要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yǎng)學生具有寧靜的、適宜接納美的事物的心胸。
三、設計思想
1、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素質(zhì)、能力培養(yǎng)為主線。
2、語文課就要有語文味。教學注重整體感知,要學生能夠知人賞文,利用自身普通話過二甲及擅長朗誦的優(yōu)勢,營造良好的氛圍,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情境。
3、根據(jù)新課標的精神和本單元的要求,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制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及難點。備課不僅備教材,也備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關注學習過程,適宜地啟發(fā)與評價,力求能夠?qū)崿F(xiàn)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
4、本課只安排一課時,時間可能較緊,因此要求學生必須充分地預習課文,其一,朗讀課文三遍,找出五幅畫面;其二,查找有關作家的生平及作品等材料。
5、鑒賞作品注重以點帶面,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學以致用。
6、有效利用多媒體。
四、教學目標
進一步體會散文“形”與“神”的關系。進一步學會運用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xiàn)手法。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審美能力。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領悟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體會作者對故都的情感。
難點:全文如何緊扣“清、靜、悲涼”,描繪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蟬嘶鳴”“秋果奇景”這五幅畫面,通過“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方法,將自然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nèi)心的“主觀色彩”(個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篇情深意濃的散文。在進入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前,讓我們先來看一幅畫,這是我請我們學校的一位美術老師根據(jù)大家初中學過的一首詞描寫的景象所畫的:
展示畫面??
出示《天凈沙·秋思》(個別背誦與師生背誦相結合)
思考:這首詞表達了作者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體會到這種感情的?(學生自由發(fā)言)
明確:大家理解得非常好!天涯淪落,秋日思歸,情與景在這首詞里得到了完美的結合。的確,讀一首詩, 看一幅畫,常常是通過眼前的有限的形象去捕捉和領會到某種更深遠的東西,而獲得美的享受。這種更深遠的東西 ,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對于寫景抒情散文來說,作家筆下絕沒有單純的風景,往往是情寄寓于景中,我們閱讀這類散文的時候,要從具體的形象入手,抓住景物的特點,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出示思維方向 借景抒情
這種方法,大家在初中已很熟悉,高中閱讀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深入其中的對景物進行細致的揣摩和體會,從而更好的理解與把握作者的感情。今天,我們就要在學習這篇課文基礎上掌握這種閱讀方法。
二、 整體感知
1. 美學家說: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心靈的世界。那么,我們就從《故都的秋》景走入郁達夫的心靈世界,看作者又通過寫什么樣的景物去抒發(fā)自己怎樣的深情?
學習目標:(幻燈)
1、體會散文“形”與“神”的關系。
2、理解本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xiàn)手法,學會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閱讀方法。
北平故都,已是歷史上繁華的過眼煙云。這篇文章的題目中的“故”字就含有一種深深的“眷戀”。一個舊都的秋景,為何會引起作者如此的眷戀?秋聲秋色中蘊涵了什么樣的深情?我們先來整體感知故都的秋景。下面,請大家看課文,你們先齊讀第一、二自然段,然后聽我對課文主體部分(3-11)的朗誦。一起神往故都,觀其色,聞其聲,品一品故都的秋味。 (播放配樂朗誦。)
2、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章的文眼。
(2)作者在文中描寫了幾幅故都秋天的畫面?
明確
(1) “北國的秋,卻特別的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薄扒濉薄办o”“悲涼”是故都的秋的特點。這是課文的主線或文眼。對課文文眼或主線的把握有利于我們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這幾天心里頗有點不寧靜”。
(2)五幅畫面:小院 秋晨秋槐落蕊 秋蟬嘶鳴 閑話秋涼 秋果奇景
故都的秋的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能夠用動筆讀書的方法,自讀課文,圈點勾劃并根據(jù)自己的閱讀感受對文章的重要段落、重點句子、佳妙句子等作批注。
2、整體把握文章內(nèi)容,理清文章思路,感受體會作者對“綠”的獨特感受并進而探究文章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
3、拓展延伸:
⑴ 給《囚綠記》寫一段總評;
⑵ 寫一封信:致“綠友”。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通過圈點勾劃、作批注、感情朗讀等方法讀出自己對“綠”的獨特感受與體悟。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探究文章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
【總體方案】
自主──互動──探究──延伸。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綠,是生命的舞蹈者;綠,是大自然的天使;綠,是瀕臨絕境的希望,是陷入混沌的生機;綠色多么使人迷醉,多么讓人向往啊!同學們,剛學過朱自清的《綠》,你們也曾經(jīng)與作者共同迷醉于那鮮潤的、可愛的、奇異的、無以比擬的綠,你們的心也曾經(jīng)隨著作者的文筆,在搖蕩,心靈深處的那根敏感的弦,被綠撥動著……下面,請同學們高聲朗讀朱自清《綠》的兩段文字:“那醉人的綠呀!……但你卻看不透她!”;“那醉人的綠呀!……我人此叫低女兒綠,好么?”
2、綠色,以它特有的魅力,以它離合的神光招引著我們,今天,我們將學習另一篇有關寫“綠”的文章──《囚綠記》,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我們將與作者分享“綠”的另樣風韻與品格。
二、交流閱讀感受、整體把握內(nèi)容
1、交流閱讀感受:同學們在課前已經(jīng)用圈點勾劃的讀書方法較深入地預習了課文?,F(xiàn)在,你們能否談談:你讀完這篇文章后有一種什么樣的情感在你的心中激蕩?你當時產(chǎn)生了什么樣的感觸與聯(lián)想?(學生交流,生生、師生互動)。
2、小結:同學們在讀書的過程中能做到全身心投入地讀,讀出自己的感受,并能做到動筆讀書,這很好。其實,同學們剛才交流的感觸、體悟豐富多彩,但有一點是共通的,即:你們談的感受都離不開一個“綠”字,而今天我們學的課文《囚綠記》,也緊扣一個字來寫的,你們說說應該是什么字?(學生討論、交流,老師注意引導)
3、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本文緊扣一個“綠”字來寫,都寫了哪些與“綠”有關內(nèi)容?能否在“綠”字前面添上一個字來表達每一個與“綠”有關的內(nèi)容。
(學生交流,反饋老師引導,形成共識,老師板書)
擇綠→賞綠→囚綠→釋綠→念綠
三、重點研讀、深入感受
1、研讀4~5段:
⑴ 要求:請畫出寫作者“擇綠”的句子,并作批注,感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 學生活動,并交流反饋,老師小結板書:
擇綠:一見鐘情
(渴盼、熱愛)急不暇擇
視同至寶
⑶ 引導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體會重點句子所蘊含的感情。
2、研讀6~7段:
⑴ 要求:畫出作者“賞綠”的有關的語句,并作批注,感受體會作者的感情。
⑵ 學生讀書,勾畫并作批注,交流反饋,老師小結,板書,并引導有感情地朗讀。
板書:
賞綠:留戀、歡喜 心心相印。
⑶ 學生活動:“我了解自然之聲的語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語言一樣”一句表現(xiàn)了作者和綠作無聲的心靈交流。對著這滿藤的綠,如果這時你是作者,你會對這“綠友”說些什么呢?
3、研讀8~11段:
⑴ 請你畫出重要句、佳妙句,并作批注,交流你的發(fā)現(xiàn)與閱讀感受。
⑵ 學生活動并反饋,老師的引導注意以下幾點:
① “我”囚綠的原因:愛之深、占之切。
② “囚人”對光明的執(zhí)著追求、不屈服的品質(zhì)。
③ “我”的深深自責。
⑶ 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并體會作者的感情。
① “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要它為我作之聲的歌唱”。
② “它的尖端總朝著……我對它的善意”。
四、探究、拓展
1、作品的主題內(nèi)涵你怎么理解?
(提示:可以聯(lián)系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
2、作者最后提到自己“懷念著圓窗和綠友”,并希望注重和它們見面,這里除了表現(xiàn)對“綠友”的思念之情外,還有沒有更深刻的內(nèi)涵?
3、小結:
本節(jié)課學習過程:
捕捉閱讀的第一感受→研讀課文,找重點句、佳妙句,作批注,再深入地體會這感受→有感情地朗讀,并在朗讀中感受→注意挖掘作品的深刻內(nèi)涵。
4、拓展:
⑴ 給《囚綠記》寫200~300字的總評;
⑵ 以作者的角度寫一封信:致“綠友”,以表達深切的思念。
故都的秋的教案篇4
一、教學設計理念: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發(fā)展,教師紛紛開始生成性課堂的教學探求。生成性的語文課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筆下的“麥田”:有一群孩子在課堂“麥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戲、狂奔、亂跑,新的活動不斷生成。教師就是站在那“麥田”懸崖邊的守望者,守望著這片麥田,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就把他捉住,不讓一個孩子掉下“懸崖”,不讓學生迷失于“課堂生成”。
在這堂課的設計上,以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致和開發(fā)性學習的欲望為起點,課堂上適度發(fā)揮主導作用,給予學生有效的價值引導和點撥,對于學生生成的單一的信息資源,通過追問補充的方式將他們帶到思維的邊緣,讓思考“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二、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新課標人教版高中一年級的教學內(nèi)容,具體編排在必修2第一單元的第二篇。本單元所選的三篇課文都是抒情散文,單元的教學要求是通過鑒賞品味語言,向深層次賞析作者的情感。在欣賞語言的過程中,使學生從文章的“景語”里,品讀出作家的獨特心境,體會作者的情態(tài)與志趣。
?故都的秋》是郁達夫?qū)⒆匀唤绲摹翱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nèi)心的“主觀色彩”——個人的心情,自然融化在一起,表現(xiàn)出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的獨特感受的作品。以提高學生的語文實用閱讀能力和增強學生的主動性為教學設計的`出發(fā)點,我將本文分為兩課時來學習。第一課時從內(nèi)容和背景方面研讀文章,感悟探究作者情感;第二課時從語言和藝術手法方面,體察作者情感。
三、學情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的教學對象是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學生對散文是不陌生的,學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過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進行過初步的鑒賞。要充分利用他們的興趣引導他們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既要讓學生鑒賞課文,又要指導學生學會鑒賞的方法。
四、教學目標: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該課的特點以及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諧統(tǒng)一的寫作特色,進一步掌握散文“形”與“神”的關系;
(2)掌握散文的閱讀方法,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審美能力。
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體會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五、本課時教學重點、難點及依據(jù):
由于作者所處的年代已遠,學生在把握作者情感上有一定的難度,也難以領悟主觀色彩籠罩之下的景物描寫的妙處。所以體會本文情景交融,引導學生推敲本文悲涼、傷感情調(diào)的由來。既是教學重點,又是學習難點。
六、教法學法設想:
1、采用教師與學生互動合作的教法。
(解說:在新課程理念中,課堂是個有機融合體。從互動角度引導學生探究作者在文中隱藏的生命情感。)
2、朗讀感受,重視誦讀、美讀。
(解說: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蘊含的思想感情,以朗讀來貫串整個教學過程,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
3、讓學生讀、說、品、評,合作探究
(解說:閱讀實踐以學生活動為主,充分利用好教材這個例子,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學精神和自學習慣。)
七、教學輔助手段:
多媒體課件
八、教學過程設計:
依據(jù)本課時的重點、難點及教學方法的思考,將本課的教學過程設計為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一)貼近生活,進入情感
一開課,老師與學生共同回憶:“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白舸爭流”等一系列的描寫秋天的詩詞……是的,不同的人對于秋有著不同的感受。毛澤東讀到秋日的壯麗,杜甫讀到秋風的悲涼,柳永讀到秋雨的凄苦。那么,你眼里的秋天是怎樣的呢?學生各抒己見:可能會談身邊的秋天,一方面給人以豐收的感覺,田野里,各種莊稼陸續(xù)成熟了,果園里,各種果樹掛滿枝頭,天高地廣,金風送爽,令人心曠神怡;另一方面秋天也會給人帶來破敗、凄涼之感:北雁南飛,枯葉飄零,收獲后的田野,一片狼藉,風中夾雜著寒意,讓人心緒悲涼等等。
“一個自然風景就是一個心靈世界”,那么,讓我們一起走進郁達夫的《故都的秋》,體味一下郁達夫眼里的秋天是怎樣的呢?
(解說:這一導入,讓學生帶著疑問進入課堂最佳狀態(tài),也就進入教學的第二環(huán)節(jié)。)
(二) 誦讀感悟,辯論情感
1、先聽課文朗讀錄音,配上一段憂郁抒情的音樂《秋思》,讓學生感受作者的感情基調(diào)。同時要求學生邊聽邊在文中勾畫出作者選用了哪些平常景物來描寫故都的秋。
2、聽完課文錄音,請學生讀課文1-2自然段,分別用文中的四個字和三個字來概括北國的秋和南國的秋的特點。
明確:北國的秋——清、靜、悲涼 南國的秋——慢、潤、淡
(解說:這一設問意在要求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全文,訓練學生的文字概括能力。)
學生很快悟出:作者眼里故都的秋最大的特點:“清、靜、悲涼”
3、那么縱觀全文,“你認為作者是頌秋還是悲秋?”
將持不同觀點的學生分為兩組。要求各組同學在回答時以文本為依據(jù)。
學生有了爭論意識,就會積極、主動地閱讀課文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語句,在閱讀和爭論中提高運用文本的能力。
“頌秋”組的同學就會從作者贊美、眷戀故都的感情角度來選讀文段證明自己觀點,而“悲秋”組的同學則會從蕭瑟的景物的文段描寫中讀出“悲涼”。學生很容易讀到五幅秋景圖:秋晨的天空、秋槐的落蕊、秋蟬的殘鳴、秋雨的涼意、秋棗的色彩。那作者為什么不選故都的皇家宮殿、園林,也不寫遠郊是眾多優(yōu)美的風光,而是選取生活中非常普通、不起眼的的幾幅畫面來作為故都的代表呢?為什么南國的秋就不能體現(xiàn)作者的情感呢?
學生經(jīng)過一系列深入的辯論后發(fā)現(xiàn):作家會選什么樣的景來抒什么樣的情,這都跟作家的個人心境有關。作者寫南國之秋,秋味不濃,難以讓人滿足;寫北國的秋,才夠得上心理上的秋味。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對故都秋的眷戀和向往,是積極贊美的情感;而作家的主觀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全文的基調(diào)又是憂傷的,悲涼的??梢哉f《故都的秋》是一曲悲涼的頌歌。
(解說:有意讓教學重心下移,設置了一個非此即彼的圈套,看學生能否跳出思維的二維空間。這是一種聯(lián)系文本進行分析的思維訓練,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篩選、提取文中信息,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進行推斷、想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產(chǎn)生了思想上的碰撞,主動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在閱讀和爭論中,加深對景物描寫所蘊涵的思想感情的領悟,加深對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點的認識,突出了本堂課教學重點。這種放手讓學生討論的做法,能讓學生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同時有助于思維的互補,更有助于合作能力和發(fā)現(xiàn)能力的培養(yǎng)。在這里,課堂就是一條生生不息流動著的河流,師生成為課堂生活的創(chuàng)造者。)
(三)研讀探究,發(fā)現(xiàn)情感
繼而,教師拋出一個學習缺口,師生進行互動研討探究——郁達夫眼里的秋天為什么會是這樣呢?(下面是我上這堂課與學生互動的片斷)
生:可能跟他的年齡有關吧。
師:郁達夫?qū)懘宋臅r年齡只有38歲。
生:可能和作者的性格有關吧。
師:可惜我手頭沒有這方面的資料能幫你證明這一點。
生:是不是跟作者的生活時代有關?
師:不錯,郁達夫生活在動亂年代,但是像他這一時代的其他作家也寫過反映季節(jié)的文章,像朱自清的《春》就寫得生機盎然、蓬勃向上。
生:也許和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有關。
生:還可能和作者的心境、情懷有關。
師:郁達夫1913年9月隨長兄赴日留學,深受近代歐洲、日本各種社會思潮和文藝作品的熏陶。十年的異國生活,使他飽受屈辱和歧視,激發(fā)了他愛國熱忱。
生:由此看來,作者因眷戀故都才產(chǎn)生這樣的情感。
生:作者寫南國之秋,秋味不濃,難以讓人滿足;寫北國的秋,才夠得上心理上的秋味。
……
通過互動之后達成共識:從客觀方面來講,這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從主觀方面來講,與作家的個人氣質(zhì)、生活經(jīng)歷、文藝觀和審美追求等有關。
(解說:“因?qū)W定教”是一條不能違背的原則,無論預先考慮如何周密,在課堂上還是要尊重學生思維變化,在與學生互動過程中,教師要隨機應變,只要不妨礙教學的終極目標就可以。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去探究發(fā)現(xiàn)悲涼、傷感情調(diào)的由來”。在這里,我沒有進行傳統(tǒng)式的作者簡介、寫作背景介紹,只是讓學生既走進教材又走出教材,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成功的喜悅,而且是自主學習的興致和開發(fā)性學習的欲望。)
接著,進入延伸拓展環(huán)節(jié),根據(jù)學以致用的原則,設計這樣一道練習:
(四)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同學們可選取文中五幅畫里的景物,也可聯(lián)想我們家鄉(xiāng)秋天里別的景物,抓住其特征,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續(xù)寫??凑l說得新!說得多!說得快!
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 它在簡陋的小屋里;它在濃濃的香茶里;它在蜜桔的飄香里。
故都的秋的教案篇5
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故都的秋聲,秋色,秋味,體會作者對北方秋景的贊美之情。
2、引導學生把握文中情與景的關系及文章的結構。
二、能力目標:
讓學生初步掌握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物與我之間完美融合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與重點:
分析情與景的關系。
教學過程及步驟:
一、課前預習,并布置預習題
1 熟讀課文,查閱有關作者郁達夫的生平資料,初步了解其散文寫作的風格特點。
2 思考:本文寫故都秋天的哪些景物?
本文題為故都的秋,文中卻多次提到南國之秋,為什么?
二、回憶學過的有關寫秋的詩文,概述這些詩文寫景抒情的特點,導入新課。
劉禹錫《秋詞》
(一)(二)
自古逢秋悲寂寥,山明水凈夜來霜,
我言秋日勝春朝。數(shù)樹深紅出淺黃。
晴空一鶴排云上,試上高樓清入骨,
便引詩情到碧霄。豈如春色嗾人狂。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分析劉禹錫《秋詞》(兩首)
問:在這兩首詩中,哪些地方體現(xiàn)了作者對秋天的感受?
明確:如勝春朝、引詩情、山明水凈、清如骨等。
問:那么,這樣的秋天給我們什么樣的感覺?
明確:這里的秋天給人以清新的感覺,能激發(fā)人的詩情,甚至勝過春天。
分析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問:這首小令寫了什么景什么人?
明確:由精心選取的幾組能代表蕭秋的景物組成一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景;抒寫內(nèi)心深處無盡傷痛而獨行寒秋的天涯游子。
問:同樣是寫秋天,前者清新,后者悲涼,這是什么原因?
明確:這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所決定的,也就是情決定了景的特點,即景 隨情異。
問:本文《故都的秋》也是寫秋天,那么,這里的秋天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呢?
明確:清、靜、悲涼。
美學家說: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心靈的世界。我們就從《故都的秋》走入郁達夫的心靈世界,看作者通過對秋天的描寫抒發(fā)了自己怎樣的深情呢?
三、 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感情底蘊。
1、作者簡介
郁達夫(1896—1945),現(xiàn)代作家。浙江富陽人。1913年留學日本,曾經(jīng)廣泛涉獵外國文學,深受近代歐洲、日本各種社會思潮和文藝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國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赴武漢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并到新加坡積極宣傳抗日。后流-亡到蘇門答臘。1945年9月被日本憲兵殺害。主要作品有《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個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舊社會的罪惡,向封建道德大膽挑戰(zhàn),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也帶有頹廢情緒。散文以游記著稱,情景交融,文筆優(yōu)美,自成一家。
2、寫作背景
從1921年到1933年4月,郁達夫用相當大的精力參加左翼文藝活動和進行創(chuàng)作。 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1936年2月離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這段時間里,他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竭,過得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許多時間到處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排遣現(xiàn)實帶給他的苦悶和離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過程中,寫了許多游記,這是他在這段時期創(chuàng)作的主要收獲,為我國現(xiàn)代游記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jīng)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并寫下了優(yōu)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3、小結
通過以上的介紹,大家不難看出作者感情的底蘊,特別是他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竭,過得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許多時間到處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排遣現(xiàn)實帶給他的苦悶和離群索居的寂寞一句,明確指出了作者寫這一篇文章的感情特點。了解了作者感情的特點,將有助于下面我們對本文景物特點的分析,從而能更好地把握情與景的關系。
四、播放文章的朗誦錄音,整體感知故都秋的特點。
五、由景入情,把握情與景的關系。
問:前面我們已經(jīng)提到作者筆下故都的秋具有清、靜、悲涼的特點,那么文中集中描寫故都秋景這一特點的是在哪些段落?
明確:從第3到第11自然段。
問:這些段落中寫了哪些主要的景?
明確:第3段主要寫了秋花(牽?;?,第4段主要寫了秋樹(槐樹),第5段主要寫了秋蟬,第6——10段主要寫了秋雨,第11段主要寫了秋樹(果樹)。
那么,作者在對這些景具體的描繪中,是如何體現(xiàn)故都秋清、靜、悲涼 的特點的呢?下面先請兩名同學來誦讀課文3——11段落,其他同學要眼耳手腦并用,一是圈出文中體現(xiàn)秋天色彩的詞語,二是標出傳遞聲響的物名。我們將從秋色和秋聲兩個角度來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先學生討論,然后教師總結:
秋色
青天(藍綠)藍朵(藍色)秋草(黃色)
落蕊(灰白)樹影(暗灰)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藍綠)
棗樹(淡綠微黃)
問:那么這些色彩有什么特點?
明確:冷色。
問:用這樣的冷色調(diào)的詞僅僅是因為作者忠實于對客觀景物的真實描寫嗎?
明確:不僅是這樣,一切景語皆情語,更主要的是與作者當時的心境有關,我們可以從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最好,還要在牽?;ǖ祝涕L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試做陪襯。這里看出作者此時所欣賞的是一種蕭條,落寞,凄清的景。所以這些描寫色彩的詞不僅體現(xiàn)了是故都秋清的特點,也是作者情感色彩的外顯。
問:接下來我們來聽聽故都的秋聲,主要有哪些聲音呢?
明確: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秋蟬的衰弱的殘聲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來了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diào),微嘆著互答著說。
問:這么多聲響交雜在一起故都的秋又是怎樣的呢?
明確:靜。連鴿子的飛聲、蟬衰弱的叫聲,這些細微的聲音都聽得到,這就反襯了故都的靜。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是運用了以動襯靜的手法。靜,這就是故都秋的聲音。更何況蟬聲是如此的衰弱與凄慘,更何況這聲音如影隨形讓你無處藏身(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和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yǎng)在家里的家蟲)。悲涼,這便是故都的秋味。看來作者對故都的秋是:痛并快樂著。
問:文中有沒有能直接體現(xiàn)這種感覺的句子?
明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
問: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個時代,也有明艷之色,也有繁華之景,作者為何避而不寫,而寫秋天的清、靜、悲涼?
明確:這與作者的心境有關,前面我們在學習本文的寫作背景時,曾提到作者寫作的心境,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本文情與景的密切關系:以情馭景,以景顯情。
六、分析文章結構
以上分析的是3——11自然段,是本文的主體部分,下面我們來看看其他段落寫什么。
問:本文是寫故都的秋,但也寫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
明確: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來襯托故都的秋。
問:那么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點來襯托故都的秋的?在結構安排上, 為何要一前一后?
明確:分別抓住其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濃,回味不永的特點,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這 樣在結構上就形 成了前后呼應。
問:好從這篇文章結構來看,2和13自然段相呼應,假如1、14自然段也相呼應,那這篇文章的結構就更加嚴謹了,試問這兩段是否有呼應?
明確:第1段寫作者對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寫作者對故都秋的眷戀之情,都是抒發(fā)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戀是在離開故都之時,其實質(zhì)是一樣的。所以1和14自然段也構成了呼應。
問:最后來看第12段,這一段主要采用什么表達方式?從全文來看,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確:這一段采用議論,通過古今中外的引證,說明感秋處處有,中國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國北方莫屬,這其實還是為了突出故都之秋。
七、思考
文章的題目故都的秋能否改成北平的秋。
明確:如題作北平的秋,意味就不同,與作者所表達的憂時傷國的深沉情感不相吻合。本文寫于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戰(zhàn)爭相繼發(fā)生之后;用故都一詞更能折射作者的悲涼思緒,表達對國家的深深的隱憂,表達他位卑不敢忘憂國的知識分子的愛國情懷。且故都含有更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底蘊。
八、能力遷移訓練
1、練習:
有人說:真正好的散文并不在乎寫了什么,告訴了讀者多少東西,而在于讓讀者想到了什么;有多少喚醒。高二的你們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人生的十六個春夏秋冬,除去孩提時代的懵懂無知,對四季輪回你應該有自己的獨到感觸吧。用你擅長的手法將它們記錄下來。
2、拓展閱讀
郁達夫《北平的四季》
歐陽修《秋聲賦》
故都的秋的教案篇6
郁達夫
課程設計
一、教學目標
1、 整體感知課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調(diào),體會作者對古都的深深眷戀的情感。
2、 體會課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點,掌握文章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3、 品味文章優(yōu)美雋永,清新雅致的語言。
4、 學習美文,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審美鑒賞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 重點:了解作者筆下的清、靜、悲涼的秋,和作者抒發(fā)的對古都深深的眷戀之情。
2、 難點:體會作者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所創(chuàng)設的物我之間完美的融合
與統(tǒng)一。
三、課時安排
二課時
四、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朗讀法、討論法及點撥法
五、課前預習
1、自主學習本文的文學常識,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把握作者筆下故都的秋的特點
3、畫出文中描寫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現(xiàn)色彩、聲音的詞語
4、給各段景物描寫添加一個小標題
5、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第一課時
一、教學重點
1、 整體把握課文內(nèi)容,明確作者筆下故都的秋天清、靜、悲涼的特點
2、 概括文中五幅秋景圖
3、 通過分析秋晨院落圖是學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二、教學過程
1、導入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騷人墨客。從古到今,關于秋的詩文,可謂汗牛充棟。歷代名家描寫秋的名篇和佳句是舉不勝舉。有哪位同學能就這些名篇和佳句略舉幾例?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寫秋天的蕭殺和凄涼,抒發(fā)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畫了秋天。有的刻畫了秋天的絢麗多彩,寄寓了作者濃濃的贊秋之情。而郁達夫卻以自己個性鮮明的思想,選擇了獨特的角度,運用與眾不同的手法,寫出《故都的秋》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達夫筆下的秋是怎樣一種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樣?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郁達夫的《故都的秋》。
2、 檢查預習
學生介紹作者和本文的寫作背景
3、 解題
故都的秋,故都點明了描寫地點,秋點明了描寫內(nèi)容,是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融合。我們知道故都也就是北平,但作者問什么不直接把題目寫成北平的秋呢?
明確:故,有歷史的悠久,年代遙遠之感,也有思念故鄉(xiāng)懷念故鄉(xiāng)之情,同時也是一種繁華褪盡,荒涼落寞的情緒。作者在標題中不用北平,而用故都,就包含一種深切的眷念以及悲涼之意。
4、 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作者的筆下故都的秋有何特點呢?
明確:特點是清、靜、悲涼,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就開門見山的提出了故都的秋具有清、靜、悲涼的特點,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奠定了文章的基調(diào)。(學生齊讀第一自然段)
2)文章的哪些段落描寫了故都的秋?是是怎么樣表現(xiàn)這種特色的呢?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出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表現(xiàn)北國秋色的。
明確:文中3--11自然段描寫了故都的秋。作者通過破屋、碧綠的天色、青天下馴鴿的飛聲、日光、牽牛花、秋草、秋槐、秋蟬、秋雨、秋棗等等意象來表現(xiàn)秋色的。
破屋,日光,牽牛花都是庭院的景色所以第3段我們可將其歸納為秋院景色。由學生之間合作概括出其他四幅圖。
明確:第三段,秋院(小院秋晨),第四段,秋槐(秋槐落蕊),第五段,秋蟬(秋蟬殘聲),第六---十段秋雨(秋雨話涼)第十一段,秋果(秋日異果)
(注:不是重點環(huán)節(jié),不追求標題的協(xié)調(diào)、一致。)
5、集中欣賞
請一位同學分將第一幅秋景圖有感情的朗讀一遍,讀的時候注意體會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的情感。
文章集中反映故都的秋特點是清、靜、悲涼那么第一幅圖秋院圖是如何體現(xiàn)出這些特點呢?
明確:1)冷暖色調(diào)的判斷。(視覺)
碧綠的天色,藍白的牽?;?,都是恬靜安謐的冷色調(diào),這些冷色調(diào)一般給人一種清的感覺。(紅、橙、黃等顏色稱為暖色系,綠、青、藍等顏色稱為冷色系)
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達夫那個時代,秋天里,明艷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為何避而不寫?
明確:主要的是與作者當時的心境有關,由于作者當時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熱鬧。(讓我們來看看郁達夫在寫作這篇散文的時候的什么樣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插入寫作背景。)
2)聲音的體現(xiàn)。(聽覺)
青天下馴鴿的飛聲是很細小的,但作者依然能夠聽見,正應了那句古詩--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給人一種遼遠之感。作者在此用反襯的手法,以鬧取靜,突顯出了北國之秋早晨的寧靜的特點。(靜)
3)環(huán)境的描繪。
作者租的是一椽破屋,在院子里細數(shù)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藍朵,感受秋意。破屋和破壁通常會給人一種落寞荒涼之感,這種落寞和荒涼往往會讓人產(chǎn)生悲涼之情。
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我們一般提到草通常會說綠油油的,一片片的,而作者喜歡的卻是疏疏落落,尖細且長的秋草,我們知道秋風蕭瑟,一陣秋風過后,樹葉飄零,野草枯黃,生命即將終結,感物傷人,自然會產(chǎn)生一種悲涼之感。作者寫這些悲涼的景也是在品味這種悲涼的氛圍。
齊讀描寫秋院的這段文字,體會其中的韻味
6、總結:
通過分析秋晨院落,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并沒有直接的表露心跡,沒有直白的表達自己的感情,而是將自己的感情蘊含在作者筆下的客觀景物之中,這種寫作手法我們稱之為情景交融,達到了不著一字而盡顯風流的效果。
7、作業(yè):
剩下的四種景物--秋槐、秋蟬、秋雨和秋果,同學們下去互相討論。下節(jié)課派代表發(fā)言,分析這四種景物分別是怎樣體現(xiàn)北國之秋的特點的。
第二課時
一、教學重點
1、通過分析其他四幅圖,更加明確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體會以情顯景、以情馭景的藝術手法。
2、學習對比、前后呼應的寫法
二、教學過程
1、賞析秋景圖
1)秋蟬圖
明確:像花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細及柔軟的觸覺。--作者調(diào)動了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寫出了境的寧靜,也是心的寧靜。
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作者細心的看到了掃帚的留下來的'絲紋,它們孤零零的躺在街上,顯得清冷而落寞。既寫出了作者的清閑,又寫出了環(huán)境的落寞,顯示出一種悲涼之氣。
2)秋蟬圖
明確:蟬鳴吹響了秋的號角,同時也唱響了生命的挽歌。柳永有寒蟬凄切,對長亭晚的句子,可見秋天的蟬鳴并不似盛夏般激烈,多少有些生命將終的凄婉,沒落。蟬到了秋天生命已經(jīng)走到盡頭,那么聯(lián)想到人,人生的短暫,自然有種悲涼的感覺。
3)賞析秋雨圖
明確:文中的灰沉沉的天空,息列索落的秋雨,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以及緩慢悠閑的語調(diào)都會給人一種涼意。在秋天,下秋雨,天氣就會轉涼,一年將盡,人到中年,光陰幾何,那種凄涼和無奈是難以言表的。就像辛棄疾在詞中所言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這里的天涼好個秋是不是與那聲哎,天可真涼了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4)賞析秋果圖
明確:北方果樹處處都是,重點寫棗樹,目的在表達對故都金秋的熱愛和留戀。但是美好的時光是短暫的,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塵沙灰土的世界,一年也就要結束了,坐看年華赴流水,韶光易逝的悲涼之感便油然而生。
2、學習對比、前后呼應的寫法
1)本文是寫故都的秋,但也寫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
其作用是什么?
明確: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來襯托故都的秋。
兩者的比較點都是秋味,突出北國之秋更夠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見,為了突出景物特色,鮮明的對比是有效方法。
2)那么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點來襯托故都的秋的?在結構安排上為何要一前一后?
明確:分別抓住其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濃,回味不永的特點,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這樣在結構上就形成了前后呼應。
3、情感探討
郁達夫?qū)τ诠识嫉那锸窃趺礃拥那楦心?請大家從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
明確:第一段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他為賞秋不辭辛勞,可見愛秋之切!)
最后一段: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他為這秋色寧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見愛秋之深啊!)
情感:向往、迷戀、眷戀
確定了情感,下面請大家看到十二自然段,作者說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的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那么請同學們思考一下,為什么作者喜歡秋景但是看到秋景就會有這樣悲涼的情緒產(chǎn)生?
明確:客觀方面:故都秋天的景物所體現(xiàn)出來的那種蕭索落寞的景象。
主觀方面:1)社會環(huán)境的黑暗。白色恐怖,使郁達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調(diào),總想找寧靜處。作者在寫這些描寫色彩的詞不僅體現(xiàn)了是故都秋清的特點,也是作者情感色彩的外顯。2)個人氣質(zhì)的抑郁善感。文人見落花而傷春,看流水而感時。他需要這樣的景物來排遣內(nèi)心的憂郁煩悶,把復雜微妙而又難言的情懷寄寓在秀麗的自然景物之中委婉而又曲折地表達出來。3)文人的悲秋情結。
4、小結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文將自然界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的主觀色彩--個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全文緊扣清、靜、悲涼,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渾然一體。大家在以后的寫作中也要注意運用這種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5、作業(yè):
1)、完成《學海導航》配套練習
2)、寫一篇欣賞季節(jié)的散文
三、板書設計
1、秋院
2、秋槐
3、秋蟬
4、秋雨
5、秋果
(形)
故都的秋的教案篇7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郁達夫及其作品。
2.了解《故都的秋》的藝術特色。
3.誦讀,積累語言材料。
二、過程與方法
1.強化誦讀,訓練語感。訓練學生在閱讀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蘊,并作適當歸納的能力。
2.領會課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的藝術風格。
3.培養(yǎng)和提高文學鑒賞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審美趣味。
三、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
體會作品的感情色彩同當時的時代背景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理解一個正直文人不滿于現(xiàn)實又無法找到出路的苦悶心境。
重點、難點
?故都的秋》也是中國現(xiàn)代散文名篇,它充分顯示了作者的個性氣質(zhì)和獨特的生活感受、興趣愛好、文化品位。作者到底描寫了故都的哪些風物?抓住了這些風物的哪些特點來描寫?從這些故都風物中折射了作者什么樣的內(nèi)心世界?這些都是鑒賞這篇文章的重點,也是難點。
學生活動
誦讀、鑒賞
思考、討論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文章描寫了故都秋天的哪些風物。自然風物的客觀色彩和作者內(nèi)心世界的主觀色彩是如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體會文章情景交融、以情馭景的藝術風特色。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老師可選取傳統(tǒng)教材中峻青《秋色賦》若干段進行朗讀。讀后問:這段秋景有什么特點?體現(xiàn)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答案:豐收,色彩絢麗,喜悅熱烈)今天我們學習一篇同樣描寫秋天景物的文章,我們看了郁達夫所描寫的故都秋景與峻青筆下的秋景有何不同?
二、簡介作者及其藝術風格、本文的寫作背景。(根據(jù)文意的需要來夾帶介紹)
郁達夫(1896-1945)現(xiàn)代著名作家,浙江省富陽人,是創(chuàng)造社的重要成員。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家庭的變故、國家的現(xiàn)狀,激起了作者無限憤慨,后流亡蘇門答臘,堅持抗日戰(zhàn)爭。1945年9月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主要作品有《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作品風格清新,抒情濃烈,有感傷情調(diào),有時流露出頹廢色彩。
本文寫于1934年8月。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這段時間,他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淡,過的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了一些很好的游記。
三、范讀、感知
播放課文朗讀,學生看書默讀,感知課文。
四、誦讀、感悟
(選擇重點章節(jié)學生和老師比較閱讀,為什么老師和學生讀的有差別?因為對課文的感情把握深淺有區(qū)別。)
本文是現(xiàn)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yōu)美,誦讀宜慢不宜快,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蘊含的思想感情,當讀到作者直接抒懷部分時更要認真感受作者的心意、情懷。要注意課文的文眼,即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此句提綱挈領,籠罩全文,更要認真領會,循此線索整體把握文章大意。
再讓學生誦讀、感悟。
故都兩字指明描寫的地點,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著一種文化底蘊;秋字確定描寫的內(nèi)容,與故都結合在一起,暗含著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合的一種境界。題目明確而又深沉。本文通過對北平秋色的描繪,贊美了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fā)了向往、眷戀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憂郁、孤獨的心境。社會風云和個人遭際在作者心里投下陰影,以致對故都清秋的品味夾雜著一些苦澀。
五、理清結構,把握思路。
讓學生發(fā)言,討論。
文章開頭和結尾都以北國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對比,表達對北國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間主體部分從記敘和議論兩方面描述故都紛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記敘部分采用并列結構,根據(jù)清靜悲涼的三個層次,逐一描繪故都的自然風物,共有五種景況,即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都市閑人、勝日秋果;議論部分,從喻理的角度,進一步贊頌自然之秋,贊頌北國之秋。首尾照應,回環(huán)往復;中部充分展開,酣暢淋漓。
①寫作者對北國之秋的感受與向??
1.總起
②江南之秋不能讓人滿足
①清晨所見、牽?;?/p>
②槐樹落蕊
故 記敘 ③秋蟬殘聲 前
都 2.分寫 ④秋雨話秋涼 后
的 ⑤棗樹奇景 呼
秋 議論:凡是有情趣的人,對于秋 應
總是一樣地能引起深沉、
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覺
①寫南國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國之秋
3.總寫
②直抒作者對故都之秋無比眷戀之情
六、布置作業(yè)
誦讀課文,深切感悟。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美讀
引導學生朗讀,力求聲情并茂,抑揚頓挫??捎枚喾N形式。
二、鑒賞
1.情景交融
讓學生結合課文語句談理解、感悟,教師點撥。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有我之境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王國維《人間詞話》
作者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在他內(nèi)心投下了憂慮和冷落的陰影,他追求清靜,并籠罩著淡淡的悲涼。正因為這樣,他言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自然也籠罩了一層主觀感情色彩。本文能表現(xiàn)感情基調(diào)的詞語是清靜悲涼,作者是通過所選取的不同景物,從不同側面同時加以渲染和刻畫的,而不是分別描寫的。
作者將苦澀的品味與生動的景物描寫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一種特殊的神韻。他不寫故都皇家宮殿、園林,也不寫遠近郊區(qū)眾多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那些景致雖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離老百姓生活很遙遠。他只是依憑一個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來觀察和體驗故都之秋,他筆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都籠罩著一層奇異的主觀色彩。例如寫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藍色的牽?;?,從尋常景象甚至破敗景象中看出、體驗出美來。寫北國的槐樹的落蕊,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寫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這些細膩而獨特的感受、憂郁而優(yōu)美的情懷,恐怕只有郁達夫這樣一個具有平民傾向又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讀書人才能體驗得到,才能表現(xiàn)得細膩而深刻。最能表現(xiàn)情景一體的是清靜悲涼的描述。清靜,既是對客觀景物特點的描寫和總結,又是作者內(nèi)心的感受;悲涼,則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觀感受,與景物既有聯(lián)系又無必然聯(lián)系(因為感秋可生悲也生喜,悲者未必從秋景得來)。清靜是大多數(shù)散文家能感悟得到和寫得出的,未必見得奇妙,而悲涼則屬于郁達夫一人獨有,最見奇妙??傊?,本文情意濃厚。以抒發(fā)內(nèi)心感受入主,寫景并不像其他作家的散文名篇那樣占有很多篇幅。在這一點上可與《荷塘月色》對比,《荷》文寫景似用工筆,精描細繪,景物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情為景所藏所掩;本文則略于寫景,盡力抒情,文情更給人以親切感、厚重感。
(本段主要分析清靜悲涼,要慢,主要要用情感感染學生,讀的每一句話都要深情,可以加上自己的主觀感受,成為自己對文章獨特的品讀)
牽?;?藍、白色疏落的衰草 憂慮 內(nèi)主
自客 槐樹落蕊 清閑、落寞 孤 心觀
然觀 極細微極柔軟 獨 世色
風色 秋蟬殘唱 衰弱 彷徨 界彩
物彩 秋雨秋風 灰沉沉、息列索落 感傷 的
的 都市鬧人 青布衫
緩慢悠閑
棗樹 葉落、西北風
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以情馭景,以景顯情
本文直接描寫景物的語句不多,但都是極其精彩的,而且飽含作者的深情。例如:
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覺到十分的秋意。(采用想象聯(lián)想法讓學生體會那份對故鄉(xiāng)由衷的愛和深情。)
這里寫了視覺形象、聽覺形象。景物寫得非常細致,如一絲-絲漏下來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牽?;?朝榮)的藍朵;也寫了觀景、賞景的心態(tài)、動作,如細數(shù)靜對,透露出悠閑、愜意??偲饋碚f,表現(xiàn)了作者熱愛故都之秋的情懷。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lián)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這里寫了視覺形象、觸覺形象。花鋪滿地,寫視覺形象;腳踏花地,寫觸覺感受。寫觸覺,更給讀者以逼真的感受。這里寂靜無人,斯人獨徘徊,無人可與交流,便只有與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約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未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
這里的寫景不拖泥帶水,一句一景,寫出了北國清秋之雨忽來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陣勢,寫得活靈活現(xiàn),說明作者觀景非常細致,也表明作者在談到尋常百姓生活時心情非常愉快。
2.對比手法
開篇提到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結尾提到南國之秋,當然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并作了適當?shù)恼归_,以此與北國之秋作對比。對比的目的非常明確,即抑彼揚此,北國之秋勝于南國,是作者的主觀感受,表達作者對故都的秋的熱愛。這種感受既來自空間的對比(南北兩地),也來自時間的積累(已將近十余年了)。
3.平民意識
這里寫的不是上流社會人士或文化人士,而是平民,即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為什么讓他們作為故都人的代表?想必他們的形象更有地方特點,而且作者覺得與他們更親近,表現(xiàn)出作者的平民意識,似乎也能覺察出作者很想像都市閑人那樣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4.文化氛圍
本是寫景文字,為什么插入古今中外寫秋詩文的說明?似乎要創(chuàng)造一種文化氛圍,于自然氣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氣息,與故都文題暗合。從行文章法上看,這里宕開文筆,縱橫議論,顯出靈氣,顯出開闊的思路。
5.精彩語句
讓學生鑒賞自己喜歡的語句。
文中有許多排比句,具有語言整飭之美朗讀起來又具有音韻之美,抒情味很濃,表現(xiàn)作者很強的駕御語言的能力。
詩歌的聲韻和節(jié)奏,加強了《故都的秋》的音樂美。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上面三句,結構相同,動詞后面均輔以結構助詞得,形式整齊劃一,有一種整體的美感。作謂語的形容詞,慢潤淡,表現(xiàn)的都是平淡細膩的意味。它們又都是響亮的音節(jié),讀起來聲韻鏗鏘,語勢貫通,具有很強的音樂感。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作者把這些名勝用一個個偏正詞組整齊地排列起來,回旋往復,像一串珠璣那樣,有著明麗輕快的韻律和節(jié)奏。
南國之秋,當然是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畫線句子可讓學生仿寫。(仿寫句子穿插進行訓練)
這里最好總結一下, 和寫作聯(lián)系一下,會使得課有廣度和深度。
三、作業(yè)
讓學生在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中選幾個詞語組成一個對偶句,要求有一定意境。
附:板書設計
文眼 清 靜 悲涼
牽?;?碧綠的天色 馴鴿的飛聲 疏疏落落的衰草
故 靜對??
都 槐花落蕊 掃街…清閑 極細微 落寞
風 極柔軟
物 秋蟬殘聲 啼鳴 衰弱
秋雨涼風 都市閑人 息列索落 涼
悠閑緩慢
教學反思
文學性作品除了具有一般作品的知性因素外,還具有獨特的形象性和情感性。在文學作品的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把握其個性特征,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品足作品的韻味,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其美育功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本課運用了感--悟--析三步教學法,充分激發(fā)了學生欣賞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由景味情,緣情入理,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情悅志步步深入涵育語文素養(yǎng)。前兩步是入--進入意象之中,觸摸作者的心跳,與作者同喜同悲,形成強烈的情感共鳴,進入廬山之內(nèi),感受廬山的氤氳之氣;后一步則是出拉出審美距離,進行理性觀照,跳出廬山之外,跳山云端,俯視廬山,才能看清廬山的峰峰嶺嶺,看請廬山的真面目。
?故都的秋》習題精選
一、基礎知識題
1.下列各句中標點使用有誤的一項是( )
a.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b.可不是么?一層秋雨一層涼啦!
c.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 days。
d.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
2.下列句中的劃橫線處依次填入的詞語最恰切的一項是( )
①最好,還要在牽?;ǖ?,叫長著幾根 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②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 ,蕭索的 來的。
a.稀稀落落 嚴厲 感慨 b.疏疏朗朗 嚴厲 感觸
c.疏疏落落 嚴厲 感觸 d.疏疏落落 嚴肅 感嘆
3.下列句中像字表比喻的一項是( )
a.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
b.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c.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ǖ乃{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覺到十分的秋意。
d.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yǎng)在家里的家蟲。
4.下列有關郁達夫的文學常識,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郁達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陽縣人,現(xiàn)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
b.1922年,他從日本回國,參與組織創(chuàng)造社。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
c.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個弱女子》等。
d.散文《故都的秋》、《茫茫夜》等,情景交融,文筆優(yōu)美,自成一家。
5.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對這一句分析不妥的一項是( )
a.藍色、白色是冷色,能表現(xiàn)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的景物特點。
b.藍色或白色的牽?;ㄇ泻献髡弋敃r那種落寞的情懷。
c.這是一種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法。
d.色調(diào)的選擇表現(xiàn)了作者獨特的審美觀。
二、課文語段閱讀題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覺到十分
的秋意。說到了牽?;?,我以為藍色或白色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最好,還要在牽?;ǖ祝虚L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lián)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chǎn);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yǎng)在家里的家蟲。
1.這三段文字寫到了三種景況: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中作者選用了很多表示色彩的詞,如________、_______等,它們都屬于________色,顯示了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
3.作者為什么要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賞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認為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的理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一句從_________覺、__________覺和_____________覺上寫出了故都之秋__________的特點。
6.為什么說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chǎn)?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從文中畫線的句子你聯(lián)想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請你對這三段文字的寫景特點作簡單的評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基礎知識題
1.c 2.c 3.c(其余表比較) 4.d(《茫茫夜》是短篇小說) 5.d(分析游離原文語境)
二、課文語段閱讀題
1.清晨靜觀 落蕊輕掃 秋蟬殘鳴 2.青、藍、灰、白(任選二個);冷;深沉、淡泊。 3.為了感受清淡中略帶一點野味的情調(diào),體會故都秋的質(zhì)樸美。 4.秋的特征應是清淡。 5.聽、嗅、觸;靜。 6.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面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 7.金燦燦的陽光和枯黃的小草。 8.圍繞描寫細膩,情景交融來談即可。
故都的秋的教案篇8
?故都的秋》(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1.理解本文作者“主觀色彩”的情與“客觀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學習并掌握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xiàn)手法,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鑒賞寫景狀物散文的能力;
2.品味文中意味深厚的詞句,理解其表現(xiàn)技巧,提高學生鑒賞語言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反復朗讀,披文以入情,讓學生獲得對文章的整體認識,體悟作者的情感,品味作者的語言魅力;
2.通過自主、合作、探究,感受文章所繪之景,體悟所抒之情,發(fā)現(xiàn)景與情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領悟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xiàn)手法;
3.通過運用創(chuàng)設情境和類似文本比較品味的策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
(三)情感與目標:
1.聯(lián)系社會背景,領會文章所表達的對故都深切眷戀和深遠幽思的情感。
2.通過對文中美景的欣賞和優(yōu)美語言的鑒賞,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其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分析景物,體味情感。教會學生理解和掌握“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xiàn)手法。
教學難點:
(1)“知人論世”,引導學生體會景物的選取與作者感受的獨特性,從而把握“故都的秋”中的強烈“主觀色彩”;
(2)品味文中一些很見功力的字詞。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方法:
朗讀感知法、點撥法、情境教學法、探究討論法、多媒體教學法。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師生自由交流話題“同學們對于秋風秋雨的感受”。
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篇對秋天的與眾不同的感觸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
二、作者
請看大屏幕,請一生讀。
現(xiàn)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陽人。代表作品:短篇小說《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遲桂花》。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寫作背景放在第二課時,學習12段探求作者思想的時候再知人論世。)
三、解題
問:“故都”就是北平,那么文題可否換成“北平的秋”?
引導:學生回憶關于“故”的詩句。
大屏幕展示: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xiāng);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
明確:北平故都,已是歷史上繁華的過眼煙云。“故”暗含了作者的一種深沉的眷念,“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內(nèi)容,題目明確而深沉。
四、誦讀
請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自由誦讀全文。
要求:給段落編號,找出具體描寫秋天景物的段落。
提示:宜慢不宜快,要認真感受作者的心意、情懷。
明確:第3-11段。
五、鑒賞:第三段
1.聽讀
聽讀名家朗誦本段,勾劃本段里的景物和描寫人物的動詞。明確:
景:天色、飛聲、日光、藍朵
人:泡、坐、聽、數(shù)、對
2.品味語言,可以參考課后練習二的第1題的提示。
明確:有聲有色。動靜結合。
3.探究:
(1)顏色“藍白”
作者認為牽牛花的顏色“以藍色或白色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為什么?(因為藍色或白色是冷色調(diào),紅色是暖色調(diào)。)點撥:
冷色調(diào)給人什么樣的感覺?
譬如:①教室墻壁的顏色、燈光的顏色,窗簾的顏色(藍)——寧靜。夏天你愿意什么顏色的屋子(藍)——清涼。
有人去世了,哀悼的人戴著白花、黑紗(不是紅花、紅紗)—壓抑、悲涼。如果你是一個孤獨的旅行者,目之所見都是這樣的色彩與景物,你心里會產(chǎn)生怎樣的感受?
明確:冷清。凄清如許。觀秋色,故都的秋色好冷清,可謂是透人肌骨啊。師:同學回答的非常好,下面老師獎勵大家一個問題。
思考:為什么第11段的結尾用“goldendays”而不用“黃金般的日子”?明確:顏色的協(xié)調(diào),情緒的需要。
(2)動詞“數(shù)”
師:請問日光能數(shù)嗎?并且是“細細的數(shù)”為什么他數(shù)的這么有味道?“數(shù)”字你讀出了什么?
生:“細數(shù)”,透露出悠閑、愜意。
師:恩,是的。但是僅僅就這一點嗎?老師還讀出了寂寞和悲涼。大家同意嗎?幻燈片:
展示1:同學們愛不愛看古龍的武俠小說?他的《多情劍客無情劍》的第三十九回“阿飛”一節(jié)里有這么一段對話:
他不愿阿飛再想這件事,忽然抬頭笑道:“你看,這棵樹上的梅花已開了?!卑w道:“嗯。”李尋歡道:“你可知道已開了多少朵?”
阿飛道:“十七朵。”
李尋歡的心沉落了下去,笑容也已凍結。
因為他數(shù)過梅花。
他了解一個人在數(shù)梅花時,那是多么寂寞。
展示2:“細數(shù)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王安石)
學生品味,教師點撥。
明確:王安石罷相后無事可做,整日尋芳攬勝打發(fā)流年,獨坐無聊,就細數(shù)落花,一個“久”字只是說他數(shù)的久嗎?透出的是什么?
生:透出的是寂寞凄苦的心情。
師:是的??梢哉f,作者這時的心境和阿飛、王安石頗有相同之處,在意境上可以說是異曲同工。清靜閑暇中透出了落寞。
明確:情景交融。
4.靜思冥想,體味景中之情
師:在喧囂的現(xiàn)代都市,我們很難再尋到作者的這一椽破屋了,也就缺少了這種生活體驗。但是我們可以靜思冥想,試著來體驗一下與作者類似的審美快感。
要求:請閉上眼睛,我讀文字,大家跟我一起來想象。
導讀材料:
一個悠閑的秋日,星期天清晨,我坐在一間久無人住的古老破舊的四合院里,手捧一碗濃茶,抬頭可以看見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俯身可以采擷大朵大朵牽牛花的藍朵,耳邊不時傳來三兩聲馴鴿的飛聲。
而我,久久的坐著,久久地細細辨析從槐樹葉底漏下來的一絲一絲的日光,怎么數(shù)也數(shù)不清,怎么數(shù)也數(shù)不夠……
師:同學們感受到了什么?寂寞,悲涼。很好,帶著這種感受我們再來有感情的把這幾句寫景讀一遍。
5.思考:不知道大家在閱讀的時候注意到了沒有,作者曾經(jīng)告訴我們,在南國的時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讓他思念的是北國的哪些景物?
明確: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
探究:這些平素讓他魂牽夢縈的景色,現(xiàn)在到了故都,他為什么不著力的寫,而只是匆匆的一筆帶過,反而寫了一些平常的景物呢?這是什么原因?
明確:①從自己身邊普通的事物來寫對秋的感覺,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②從細小的東西入手,一草一木都滲透著秋味,細小的就這么有秋味,大處就更不用的說了。③名勝游人如織,是吵鬧的、擁擠的。也就是說給人的感覺是暖的、熱的。
師:如果寫這些地方,和我們本文的基調(diào)一致嗎?吻合嗎?
明確:與本文的基調(diào)不吻合。所以,你看與本文的基調(diào)不吻合的
作者就點到為止。再加上我們剛才說的那些原因,所以雖然讓他魂牽夢縈,但作者只匆匆的一筆帶過,這就是圍繞中心來選材,這樣寫就叫以情選景,不蔓不枝。
六、鑒賞:第一段
問:我們剛才說與本文的基調(diào)不吻合,那么本文的基調(diào)是什么?生:清、靜、悲涼
追問:難道我們合肥到了秋天就不是這種感覺嗎?難道這是故都的專利?明確:加上“特別地”。
師:學生易把重音放在“清、靜、悲涼”。舉例:大家都很漂亮,她特別漂亮!說明重音應在“特別”上。同學們再讀,夸張一點。
學生活動:齊讀本段。注意感情的把握。
明確:像這樣提綱挈領,籠罩全篇的句子就是課文的文眼。。對課文文眼或主線的把握有利于我們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這幾天心里頗有點不寧靜”。
七、小結
今天我們在作者所展示的這副立體的故都的秋景圖中,較深入的探討了作者以情選景,情景交融的寫法。下節(jié)課我們圍繞文眼,繼續(xù)欣賞故都的美景。
八、作業(yè)
鞏固性作業(yè):與前一課《荷塘月色》比較閱讀,談談兩篇課文在情景處理上的相異點。
九、板書
故都的秋作者
(特別的)
清、靜、悲涼(文眼)人:泡、坐、聽、數(shù)、對
一曲悲涼的頌歌
10
十、教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