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的讀后感五十字7篇

時間:2023-07-30 作者:Brave 讀后感

大家可以通過寫讀后感來加深我們對書中的認識,讀后感是寫出自己內(nèi)心對這本書的感受, ,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燭的讀后感五十字7篇,供大家參考。

燭的讀后感五十字7篇

燭的讀后感五十字篇1

那天看完《北京遇上西雅圖2》后,腦子里充斥的全部都是“查令十字街84號”我想迫不及待的了解在那里到底發(fā)生了怎樣的故事?海蓮到底是一位怎樣的女子?那個與她書信20年的人又是誰?

剛剛讀完這本《查令十字街84號》的那晚,我?guī)缀跻灰箾]睡,我激動、興奮又夾雜著傷感、忐忑??傊切那閷嵲谔珡?fù)雜了,我想這感覺應(yīng)該只有讀過這本書的人才能體會。

我應(yīng)該算是個懷舊的人吧,尤其對于“郵寄”這件事,情有獨鐘。好友出去旅行都會記得寄張明信片給我。而我也會把這些明信片都好好珍藏起來??粗@些遠道而來的小卡片,仿佛自己也隨它們經(jīng)歷了一段奇妙的旅程。明信片偶爾還會寫一寫,但是說到寫信,確是多年未曾提筆了。

如今,在很多人看來,寫信甚至變成一種另類的行為,讓我十分費解。如果此刻有個男孩以寫信的方式向我表白,無論喜歡與否我都會萬分感激,并好好將之珍藏。畢竟在這樣一個人人wechat的世界里,能有一個人愿意放下手中的手機,拿出紙筆,在上面書寫文字,并且所有的內(nèi)容都只關(guān)乎于你,這難道不值得欣喜和感激嗎?

正如本書的譯者陳建銘所說“其中的奧義便在于“距離”——或者說是“等待”等待對方的信件寄達;也等待自己的信件送達對方手中。”這微妙的時間差,讓等待都變成一件美好的事。

從1949到1969年,二十年的光景,住在紐約的女劇作家海蓮與遠在英國“馬克思與科恩書店”的經(jīng)理弗蘭克及其家人以及全體職員一直通過書信去維系著一份美好的情誼。盡管海蓮的朋友都先后造訪了“她的書店”,最令人遺憾的反倒是海蓮本人從未踏上過那片讓她魂牽夢繞的土地。直至1968年弗蘭克生病去世,也能未能見他一面。海蓮的一生是貧窮的,但她的精神城堡確是那樣的充實,完美。就像e。b懷特所說“對我來說,一件尚未實現(xiàn)的事,就是我有生之年最大的鞭策。”查令十字街84號,是她終究未能實現(xiàn)的遺憾,“你們?nèi)羟『寐方?jīng)查令十字街84號,請待我獻上一吻,我虧欠她良多?!?/p>

拜海蓮所賜,“查令十字街84號”幾乎快要與倫敦市的另一個地址“貝克街221號b座”齊名了。不得不承認,我從查令十字街開始愛上了倫敦這座城市,有生之年,我定要親自去看看這片令無數(shù)人魂牽夢繞的地方。

燭的讀后感五十字篇2

以前每次讀完一本書或者看完一部電影,就會在豆瓣搜書評或影評,仿佛看了那些評論,就覺得那是我自己對書或電影的理解和感受?,F(xiàn)在想想,就會發(fā)現(xiàn),那不是。我少了自己的深入思考,讓別人的思考代替了我的思考,讓別人的感受代替了我的感受。今天,在看完《查令十字街84號》后,我想自己寫寫讀完這本書后的感受,突然發(fā)現(xiàn)好難,有點不知道如何說起,所以想到哪就寫到哪吧。

這本書是讀書群里的群友推薦的,于是自己買了一本拿來讀。拿到書就被它的封面吸引了。雖然不如海蓮在信中描述的那樣,皮裝封皮、燙金字體那樣精致,但封皮的設(shè)計也是非常精美的了。外面包著一層米白色封皮,上面印著中棕帶一點綠的字體,是我喜歡的顏色,有一種復(fù)古的味道,正中還有一張舊書店的照片。里面是硬底封面,底色是墨藍色,字體應(yīng)該是玫瑰金色又帶有一點粉,整個包裝設(shè)計非常舒服。

我迫不及待的把書從頭到尾讀了一遍,因為是書信體,所以讀起來毫不費力,短一點的篇幅就一頁紙,稍長的兩頁。全書記載了雙方自1949年10月5日至1969年1月29日的來往信件,直至德爾先生去世。看著一封封短小而真摯的信,我能感受到海蓮在收到喜歡的書時的歡呼和喜悅,能感受得到書店店員在收到海蓮的物資幫助時的感慨與激動。讓我非常感慨的是,雙方從未謀面,卻能在不斷的書信來往中讓友誼長存二十年之久,那是一種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誼,單純而美好。

讀海蓮的信總能感受到她的活潑和幽默,能說出這樣話的人,應(yīng)該是一個多么有趣的人。仿佛能感受到,一個女作家在自己的公寓里寫著自己內(nèi)心的文字,不會孤獨和彷徨,平靜的享受著閱讀和寫作。她在不知道德爾名字時這樣寫道:我會在包裹上注明由你——fpd——代轉(zhuǎn),天曉得你叫啥;在苦苦等書的日子里她寫道:弗蘭克。德爾?你在干嗎?我啥也沒收到!你該不是在打混吧;在描述自己的長相時她寫道:至于我的長相,大概就跟百老匯街上的叫化子一樣時髦吧!我成天穿著破了洞的毛衣跟長毛褲,……房東認為他犯不著為了一個窩在家里搖筆桿的小作家,而整天開著暖氣。當海蓮稱呼德爾急驚風(fēng)時,當海蓮說汝等無賴時,我自己忍不住笑出聲……

而德爾的信大部分就是在說自己又找到哪些書,并給海蓮挑選她可能感興趣的書。我可以感受到,他對于書的了解,對于海蓮的了解,這一定是建立在大量閱讀和飽覽群書的基礎(chǔ)上,建立在對海聯(lián)真摯不渝的情誼上。

信中隨處可見海蓮對書的態(tài)度。她說,我從不買沒讀過的書——否則不就和買了一件沒試穿過的衣服同樣下場嗎?我喜歡扉頁上有題簽、頁邊寫滿注記的舊書;我愛極了那種與心有靈犀的前人冥冥共讀,時而戚戚于胸、時而被耳提面命的感覺。也許喜歡舊書的人就是在尋找和期待在書中和有緣人相知與相遇。

海蓮還寫道:我們活在一個詭異的世界——這么漂亮,又能終身廝守的書,只需花相當于看場電影的代價就能擁有,上醫(yī)院做一副牙套卻要五十倍于此。我寄給你們的東西,你們頂多一個星期就吃光抹凈,根本休想還指望能留著過年,而你們送給我的禮物,卻能和我朝夕相處,至死方休;我甚至還能將它遺愛人間而含笑以終。閱讀真的是最簡單又最奢侈的事,我們不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就可以在書的世界里和作者相遇,在那個世界里自由翱翔。

在這個閱讀匱乏的時代,有不少聲音在倡導(dǎo)閱讀,而大部分焦慮的人就開始在買買買的道路上一去不復(fù)返,仿佛買了這些書就像讀過一樣,仿佛看了書評就覺得自己完全懂了一樣,仿佛看一遍就領(lǐng)會了書的真諦一樣。作為一個有點焦慮、內(nèi)心又有點虛榮的我來說,當然也在此列。除了一些育兒書籍外,至今書架上還擺著很多從未翻看的書,有的甚至連塑料封皮都沒有拆開。我對自己說,重要的是認真看了,從書中得到了養(yǎng)分和力量,和自己的生活產(chǎn)生聯(lián)系和思考。就像海蓮所說:每年一到春天,我就會大清倉,把一些我再也不會重讀的書全丟掉,就像我也會把再也不穿的衣服扔了同樣道理。倒是旁人都很驚訝,依我看,他們愛惜書本的方式才奇怪呢。他們買一堆新出版的暢銷書,囫圇吞棗似的看完,我常想:他們也未免讀得太潦草了吧。然后呢,因為他們從不重讀那些書,不消一年,書里頭的內(nèi)容早就被他們拋到九霄云外!不過,當他們看見我把書一箱一箱的往外扔時,卻又露出一副這怎么得了的表情。要是照著他們的做法:買了一本書,好——讀過了,好——上架,好——沒事了,一輩子也不會再去碰它第二回,可是呢,丟掉?萬萬使不得呀!為什么使不得?我個人堅信:一本不好的書——哪怕它只是不夠好,棄之毫不足惜!

因為我是一個手工愛好者,對于書中贈送手工桌布的那一部分也非常喜歡。海蓮在看到桌布時說,這是一條漂亮的愛爾蘭繡花桌布,米黃色的底布上以手工繡著古典的花草圖案——全是各自不同顏色、濃淡有致的花兒,我真迫不及待的想披上維多利亞時代的水袖、優(yōu)雅地舉起手,幻想自己執(zhí)著一只喬治王朝的古董茶壺,輕輕的斟上一盞茗茶……可以看出海蓮對這份禮物的喜愛和珍視。

信中說,雖然老太太做了許多手工刺繡,卻幾乎全都自己留著。用這雙老手做的東西有幸能交到喜歡它的人手上,真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老太太一個人終老一生,但她一定不孤獨,因為有手作陪著她,每一個作品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樣,除非遇到真愛,否則絕不割舍。德爾在信中還告訴海蓮如何清洗、保養(yǎng)桌布,可見愛手作之人對于手工作品的呵護。每一個收到手作禮物的人都應(yīng)該小心翼翼,精心護理,只為手作上留下的溫度和故事。

關(guān)于對書店的描寫,是海蓮的朋友在信中描述的。一走進店內(nèi),喧囂全被關(guān)在門外。一陣古書的陳舊氣息撲鼻而來,那是一種混雜著霉味兒、常年積土的氣息,加上墻壁、地板散發(fā)的木頭香……極目所見全是書架——高聳直抵到天花板的深色的古老書架,橡木架面經(jīng)過漫長歲月的洗禮,雖已褪色仍徑放光芒??吹竭@些,仿佛就像自己置身于書店一樣。

二十年里,海蓮終究沒能踏上那片土地,去看一看屬于她自己的書店,是一種遺憾也罷,是一種注定也罷,總有一生也到不了的地方。所以她說,你們?nèi)羟『媒?jīng)過查令十字街84號,請代我獻上一吻,我虧欠她良多……

燭的讀后感五十字篇3

讀了《西游記》我深有感觸,文中曲折的情節(jié)和唐僧師徒的離奇經(jīng)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書作者吳承恩為讀者講述了唐僧以及他的三個徒弟一路上歷盡艱險,降妖伏魔,經(jīng)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取得了真經(jīng)的故事。正是這離奇的故事情節(jié)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心,致使此書成為了我國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記》塑造了四個鮮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誠心向佛、頑固執(zhí)著;孫悟空——正義大膽、本領(lǐng)高超,是妖怪們的克星;豬八戒——貪財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這四個人物形象各有特點,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寫作技藝的高超,也許作者善于刻畫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處。

其中我最喜歡的便是孫悟空,他是《西游記》中第一主人公,是個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無窮的本領(lǐng),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著大英雄的不凡氣度,也有愛聽恭維話的缺點。他機智勇敢又詼諧好鬧。而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敢斗。與至高無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響了“齊天大圣”的美名;與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決不放過一個妖魔,如意金箍棒下決不對妖魔留情;與一切困難敢斗,決不退卻低頭。這就是孫悟空,一個光彩奪目的神話英雄,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還有一種叛逆心理,以及他敢于和強大勢力做斗爭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賞。

書中寫唐僧師徒經(jīng)歷了八十一次磨難,讓我聯(lián)想到了他們的執(zhí)著、不畏艱險、鍥而不舍的精神。這著實是一種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我不禁慚愧自己當初為何不能像他們一樣堅持到底呢?也許這就是我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從頭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只要我盡力去做了,這對我來說也就是一種成功啊!因為我去做了,而且堅持到了最后。

燭的讀后感五十字篇4

"廢除死刑論中最強烈的意見,就是可能會因為冤假錯案造成枉死,但我的主張稍微不同。我質(zhì)疑死刑,是因為我認為死刑無法解決任何問題。假設(shè)有一起a事件,兇手被判處死刑。另有一起b事件,兇手也被判處了死刑。雖然是兩起完全不同的事件,遺族也不一樣,但結(jié)論都一樣,都是簡單的一句死刑。我認為,不同的事件,應(yīng)該有各種不同的、更符合每起事件的結(jié)局。"

?虛無的十字架》是東野圭吾的一部比較出名的小說,里面描述了有一對平原夫婦(老公平原,妻子小夜子)因為他們的女兒被強盜殺死了,這對夫婦成為了遺族(死者的親屬)。他們對殺死女兒的強盜十分怨恨,一直在法庭上訴,一定要讓兇手"以死謝罪".因為兇手一直裝得悔過的樣子,法官一直不判他死刑。直到把這件案子上訴到最高法庭,兇手已經(jīng)厭倦了這種法庭上的爭吵,請求法官判他死刑,雖然知道兇手要判死刑,但是這對夫婦并不高興,因為兇手并沒有因為他所犯下的罪過而感到悔恨,而是因為厭煩才請求法官判處死刑。

后來這對夫婦因為女兒的死離婚了。幾年后,平原被警察通知他的前妻小夜子死了,在路上被人搶劫殺死了,然后他知道了小夜子離婚后幾年成為了一個作家,還在寫一本關(guān)于反對"廢除死刑"的書,認為只有兇手的死才能撫平遺族的傷口,殺人者必須償命。主人公和前妻一樣因為女兒的死想讓兇手都死,他想完成妻子的書,在訪問前妻的采訪對象途中發(fā)現(xiàn)了妻子的死不是單純的搶劫殺人,而是有一場謀殺(沒有預(yù)謀的殺人在日本不用判死刑)。

平原知道了前妻死的原因,她的采訪對象中有一個人叫沙織,跟她說二十多年前與作為學(xué)生的初戀男友懷孕把兒子生出來殺死兒子的事,小夜子認為他們殺了人,要求沙織和她的前男友史也去自首,而史也因為當初殺死自己的親生兒子一直背負著虛無的十字架,并拯救了他的現(xiàn)任妻子花惠(因為被男人騙財騙色懷孕并沒有錢和勇氣生活下去想自殺的女人),而花惠的父親想女兒的老公史也不因為年輕的過錯坐牢,去把得知真相的小夜子殺死了,這樣就不會有人告發(fā)女婿史也的殺子之過。

在這本書中主要描寫了殺人兇手殺人后的處境,并討論一個嚴肅的社會話題,是不是殺人犯都要判死刑,死刑是否真的能讓兇手悔過(有一部分殺人有期徒刑結(jié)束后出來還是會繼續(xù)殺人)。而且書中有一個地方:遺族一致強調(diào)判處罪犯死刑,即使最后不能判處,也一定要向法庭提出死刑的建議,要讓罪犯背負著虛無的十字架。我認為這個虛無的十字架也是這本書的中的精華,失去了親人的遺族都想讓兇手判處死刑,但其中真正的原因是想讓兇手在死刑之前一直悔恨過他曾經(jīng)殺過人,我也曾經(jīng)思考過,如果法院沒有判處兇手死刑,為什么不親手去了結(jié)兇手的生命來為親人報仇,但我看完這本書之后就知道這樣報仇并不能撫平失去親人的痛苦,只是滿足了復(fù)仇的欲望而已。(書中失去女兒的平原夫婦一直在上訴,在最高法院上訴的時候,已經(jīng)做好如果沒有判處死刑就在法院前面自焚以示抗議,即使自殺也不去殺死兇手報仇。)

書中有三件殺人事件。第一件殺人事件:平原夫婦女兒被殺,兇手在最高法院請求法官判處死刑結(jié)束;第二件殺人事件則是平原君前妻小夜子被要拯救女婿史也的老人殺死,老人的律師利用老人為了掩護女婿的罪過殺人打人情牌請求法院判處有期徒刑。第三件則是小夜子發(fā)現(xiàn)的年輕的情侶史也和沙織殺死他們的親生兒子這件二十年前的殺人事件。

在男主平原君揭開所有謎題后,發(fā)現(xiàn)史也和沙織已經(jīng)背負了二十年的虛無的十字架,史也不僅不顧拯救了他的妻子把不是他的親生兒子當作兒子,還成為了兒科醫(yī)生去救每一個兒童,沙織因為殺子一直過得不好。

在男主揭開真相后,這對情侶一起自首,但是警察去尋找他們兒子的尸骨取證卻沒有找到,因此不得不撤銷對這對情侶的公訴,根據(jù)書中的線索我推斷:即使法院撤銷了對他們所犯下的罪過的處罰,他們的內(nèi)心也會對自己進行處罰,身上的虛無的十字架仍然不能放下,并且比死刑還要嚴重,死刑是死了就一了百了,而背負著虛無的十字架卻在接下來的人生一直生活在悔過當中。這也是作者所希望的,殺人犯對他們的罪過而悔過才是對他們最大的處罰,而且他們?nèi)绻蠡诹俗约旱淖镞^,一定會努力重新做人去造福社會,像史也一樣,拯救他的妻子成為一個醫(yī)生去救一條又一條鮮活的生命。而且大概小夜子或者平原君把史也和沙織的兒子的尸骨偷走了,認為他們一直為所犯下的罪過而受到足夠的懲罰了,只差去自首直面自己曾經(jīng)犯下的罪過而已,只要他們?nèi)プ允祝矔驗檎也坏绞嵌粫λ麄兲岢龉V。

書中雖然一直強調(diào)不能廢除死刑,每一個殺人必須以死謝罪(明面上表達的意思),卻用故事來說對于不同的殺人應(yīng)該有不同的判處,可能有人會覺得:又要一致判處兇手死刑,又要對兇手有不單單于死刑的懲罰,你這不是矛盾嗎,我應(yīng)該相信哪一個才好,作者你的觀點是什么?

在我看來這正是東野圭吾這本書的精華所在,他這本書立身于一個社會熱門的話題(死刑廢除),如果他偏向于一邊,另一邊的人就不會看了。但是他把可以選擇的觀點都列出來,并用事件來向人們說明,很多人其實與殺人事件相離很遠,如果單單靠感覺和口耳相傳的故事來做出是否支持廢除死刑的決定是不科學(xué)的,因此就把幾件殺人的事件用小說展現(xiàn)出來,引發(fā)人們對死刑廢除的思考。對于讀書如果單純的欣賞是不夠的,要多加思考,可是思考那么麻煩,又有多少人能去做,而東野圭吾則把思考和閱讀聯(lián)系起來,用懸疑的筆觸調(diào)動讀者的興趣對事件的思考,這大概就是為什么東野圭吾的書能那么流行的原因吧,不單單寫得很深入人心,還能帶讀者一起來思考。

燭的讀后感五十字篇5

我讀了張文質(zhì)的《教育的十字路口》一書。書中寫的都是一個個教育故事,從一句句真誠的話語,我感受到他對教育的一絲絲憂愁,他就一個站在教育十字路口的人,為我們指引著方向。

“教育就是反思與行動,愛撫與照料,對話與合作,引導(dǎo)與建構(gòu),促進與生長,教育就是互動與相互成全。以追求完整人性為目標的教育,以人性的不完整作為關(guān)注的起點,在這里,每一個人都以自己的獨特性而賦予了主體的價值,并因此成為責(zé)任的主體,主體意識的萌發(fā)恰似教育促進人的發(fā)展的基本點。”書中的這兩段話揭示了教育的本質(zhì),那么誰來進行教育呢?自然是教師。教師的責(zé)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教書育人。教書育人,必先修身。因此我們每一個做教師的自身修養(yǎng),提高自身素質(zhì)。加強業(yè)務(wù)學(xué)習(xí),多學(xué)習(xí)理論知識,記好筆記,認真寫心得體會。要認真?zhèn)湔n、上課,同時要反思自己的教學(xué),對照新課改精神,明確不足,找準差距,爭取提高。要學(xué)會“關(guān)注、尊重每一個學(xué)生,相信、善待每一個學(xué)生,用心聆聽每一個學(xué)生的心聲,開啟每一個學(xué)生的智慧之門。”

書中最讓我欣賞的,是作者提出了基礎(chǔ)教育中的10個人文關(guān)鍵詞:自主、互動、開放、質(zhì)疑、活力、寬容、同情、愛、覺悟、生命。人文精神是當代基礎(chǔ)教育變革的價值背景和追求目標,這些名詞在教育改革實踐中被賦予了堅實、豐富、深刻的精神內(nèi)涵。尊重生命,愛每一個學(xué)生,寬容地對待每一個學(xué)生,為學(xué)生創(chuàng)設(shè)一個開放、互動的學(xué)習(xí)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xué)生的質(zhì)疑能力、自主學(xué)習(xí)的能力,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會充滿活力。

燭的讀后感五十字篇6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我坐在家里的沙發(fā)上,從旁邊的書架上抽出了一本《虛無的十字架》讀起來。

這是一本偵探小說,我才看了幾頁就愛不釋手了。

本書主要講了道正與小葉子的女兒被殺,而兇手被宣判死刑后,他們覺得人生已經(jīng)失去了目標,女兒已無法再生,兩人被迫分手。過了幾年,道正接到了刑警的電話,小夜子被殺了。雖然兇手不久后就投案自首,而道正卻在小葉子的遺物中有所發(fā)現(xiàn),她的死因另有玄機。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作者東野圭吾的一句話:“無論兇手事后如何反省?多么后悔,死去的生命都無法復(fù)活。”事實的確如此,只要犯了錯誤,無論事后多么努力地去補償,也就無法挽回當時的損失。

我也很喜歡這本書的辦案細節(jié)。偵探和警察如何用非常巧妙的手法去破案,以及被害人家屬那種據(jù)理力爭永不放棄的精神,誓死也要給死者討回一個清白的執(zhí)著精神,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讀了這本書我想問你幾個問題:

所謂的罪與罰究竟本質(zhì)如何?是讓他人聽到死刑宣判而感到解脫,還是讓他重返社會,用自己的一生來贖罪。

如果你家人的生命被殘酷地奪走,你希望該如何處置犯人?如果犯人并未把死刑視作為懲罰至死仍未反省。死刑又有何用呢?

這些問題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值得思考。一本好的書一定是打開你的思維,引導(dǎo)你不斷去思考。

燭的讀后感五十字篇7

作為東野圭吾的小書迷一直在追捧他的每一部著作,他的書是我高三開始接觸與喜歡的。因為看了他的一本《假面飯店》從此變成了東野的小迷妹。

對于他的書瘋狂購買,最近看的書是他的《虛無的十字架》,這本書有三個疑問,對于這虛無的十字架,所謂的"罪"與"罰",究竟本質(zhì)為何?是讓犯人聽到自己的死刑宣判而感到解脫?還是讓他重返自由社會,但用盡一生贖罪?這本書主要就是圍繞了這三個問題在那邊周旋而展開的故事。

整體的感覺都是很自相矛盾,故事里也一直在糾結(jié)是讓那些人一命抵一命,還是讓他們能有后悔之心,為之前所做的事情能夠付出代價去彌補。東野筆下的"罪"與"罰"不僅對司法制度的重新考量,同時也突出了兩種對生命的不同態(tài)度。如果單單是的規(guī)定殺人的人要償命判死刑,那很容易,還能起到震懾作用,但不一定能讓罪犯能夠改邪歸正,又怎么去告慰受害人家屬,如果不是去判死刑,讓無期徒行的罪犯變成有期徒刑,幾十年后出來沒有與時俱進的生存能力,到時候又淪落到去進行犯罪,或者在這幾十年還是死不悔改的,在里面表現(xiàn)的我悔改的樣子,再出來也不能如何。

制度和外不外乎人情之間的沖突,法制和很多感情都有沖突,對錯誤的彌補,不再背負虛無的十字架,對于我自我感覺的話,東野的很多書寫的都很觸動心理,他的每一本書都反應(yīng)了當時社會的所反映的問題,感觸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