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的心理讀后感7篇

時間:2023-10-01 作者:Lonesome 讀后感

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和分析能力,提高文學素養(yǎng),優(yōu)秀的讀后感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書中的情節(jié)、人物和主題,提高閱讀的深度,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拖延的心理讀后感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拖延的心理讀后感7篇

拖延的心理讀后感篇1

?拖延心理學》是由簡·博克和萊諾拉·袁所著,簡·博克和萊諾拉·袁,是心理學博士、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資深心理咨詢師。從1979年開始就為學生中的拖延者創(chuàng)設了第一個團體治療課程,曾經出現(xiàn)在《奧普拉》和《20/20》等電視節(jié)目中,同時也是《人物》和《當代心理學》等出版物的專訪對象。她們一直致力于為全美國的學生、公司組織和公眾團體提供治療的心理工作坊和專題演講方面的服務,終年活躍在斯坦福大學、伯克利的講壇。

通常一本書的可讀性往往取決于作者的閱歷,寫書的人往往被認為對他們的寫作傾向有著非常深入的了解。確實,作者對拖延心理的了解可以說是徹頭徹尾的,簡·博克曾經說:“我們兩個都知道對方的那些丑事,我們都經歷過許多通宵開夜車的日子,也曾為寫博士論文而掙扎了多年,經常要繳納稅收滯納金,并常常為自己的拖延而編造種種故事情節(jié)(最為極端的例子是說自己家里死了人)。”除了作者兩個人對此的個人親身經驗之外,作者也有多年與拖延心理打交道的職業(yè)經歷。當作者還是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咨詢中心成員的時候,作者從1979年開始就為學生拖延者創(chuàng)設了據作者所知的第一個團體治療課程。在作者的拖延者團體中,作者看到一些拖延的模式和傾向一再地呈現(xiàn)出來。雖然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但是其中還是有很多引人注目的共性。舉個例子來說,作者原計劃在周一上午九點開始作者一周的團體治療課程,結果作者發(fā)現(xiàn)這根本不現(xiàn)實——在十點之前沒有一個人出現(xiàn)在現(xiàn)場!當作者向公眾開設拖延工作坊的時候,作者再次遭遇到了這個拖延怪獸。作者差點提前一周取消作者的第一個工作坊,因為在預訂的時間內沒有幾個人報名。結果,幾乎2/3的人是在截止時間的最后一分鐘報了名,作者不得不搬到一個更大的房間里才能容納下這么多的人。

作者不僅僅在文學上取得了驕人的成績,而且在她從醫(yī)方面的成績也不容否認。30年來,作者在心理治療和心理分析的私人診所內也處理了很多個案,很多人因為常年拖延而積重難返,這讓作者有機會在更深的層次上探索這個問題。作者感到幸運的是,患者們都勇于向作者敞開心扉,這使作者的研究工作從中受益良多。所有這些經驗都再次堅定了作者的想法:拖延從根本上來說并不是一個時間管理方面的問題,也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一個復雜的心理問題。根本而言,拖延的問題是一個人跟自身如何相處的問題,它反映的是一個人在自尊上的問題。

在書中,作者描述了從學生到科學家,從秘書到總裁,從家庭主婦到銷售員,拖延的問題幾乎會影響到每一個人。本書的兩位作者基于他們倍受好評和極具開創(chuàng)性的拖延工作坊和從眾多心理咨詢領域中汲取的豐富理

論和經驗,對拖延作了一次仔細、詳盡、有時也頗為幽默的探索。通過鑒別和檢查那些我們將事情推掉的背后原因——對失敗、成功、控制、疏遠和依附的恐懼,加上我們的時間概念問題和大腦的神經學因素——為我們學會怎樣理解拖延的沖動以及怎樣以全新方式采取行動做了一件非常扎實的基礎工作,并為我們提供了達成目標、管理時間、謀求支持和處理壓力等一系列方案來克服拖延問題,她們提供的方案極為實用并經受過實踐的檢驗。書中作者還還考慮到工作和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快的當代文化訴求,以及諸如注意力缺失紊亂癥、執(zhí)行功能障礙癥等神經認知問題對拖延的影響。在書中作者甚至還為生活和工作在拖延者身邊的人群提供了不少實用性建議。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一直認為拖延就是懶惰的一種表現(xiàn),但看完這本書之后才發(fā)現(xiàn),拖延并不只是懶惰,他跟很多因素有關,通過書中的描述,我也發(fā)現(xiàn)自己拖延的毛病,了解到了拖延對事情發(fā)展的影響。我深深地認識到拖延讓我失去了太多的機遇和成功的機會,拖延不是單純的懶惰,它的危害更甚于懶惰,我也意識到拖延必須改正。

一旦意識到拖延的危害,我們該馬上制定相應的更正計劃。

降低期望,設定具體的、可操作而非模糊的、臆想的計劃。不是我要在一年之內學會德語,而是我要在兩個小時內記住十個德語詞匯。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現(xiàn)狀,接受這個世界上沒什么東西是完美的這個事實。學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和擅長點,更重要的是承認自己的不足和缺點。

拖延的心理讀后感篇2

這個暑假,利用零碎時間,斷斷續(xù)續(xù)讀完了一本《拖延心理學》。作者是 簡。博克 和 萊諾拉。袁 讀完以后,發(fā)現(xiàn)其中所講的許多道理,可以應用于我們的日常教學上。

首先,拖延是很多人都面對的問題。我們的學生中也有很多人在拖延。最常見的就是遲交或者不交作業(yè)。而老師們,日復一日的面對著學生的在這種行為。

讀完了這本《拖延心理學》以后以后,發(fā)現(xiàn)拖延其實是許多人都在面臨的問題。而且,隨著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的改變和互聯(lián)網的迅猛發(fā)展,拖延問題越來越常見。拖延的成因也有許多,比如完美主義傾向;比如對時間的感覺不切合實際,對任務的難度和需要的時間量過于樂觀,缺乏充足的估計;比如對做事的步驟缺乏詳細的了解和預期,不能很好的啟動任務;比如對完成任務的悲觀;比如企圖一下子徹底完成任務,而不知道分步驟一點一點解決。

讀完了《拖延心理學》和《少的力量》這兩本書以后,我決定做一個實驗,檢驗書上的觀點。

試驗的課題就是《高位剎車燈安裝diy》。

我曾經買了一個高位剎車燈,可是放在那里幾個月也沒有安到車上去。一直想安,可是一直沒有動手,就這樣耗著。下決心要把剎車燈安上??墒菍嶋H啟動任務以后,書上所描述的問題果不其然出現(xiàn)了。

實驗過程如下:從早上10點開始。原本估計安個燈兩個小時就差不多了,可是實際上弄了一天。首先這個燈沒有說明書,也就沒有接線定義。于是為了避免走彎路,先花時間在網上查找類似的20led高位剎車燈的信息和別人安裝的經驗,結果大概花了一個小時,也沒有查到有價值的信息。沒有辦法,自己用12v電源做試驗,摸索接線的定義,加上中間家里一些雜事打擾,花了一個小時,把接線定義找出來了。這樣,兩個小時就過去了,時間從上午10點走到了中午12點。然后把車上大燈拆下來,研究從何處破線,在車上做試驗,確定各燈位置和走線。然后在拆下來的大燈上做上標記,繼續(xù)上網搜索別人的接線辦法,思考接線方案。用紙筆記錄下來,標上序號,同時在線上做上標記,把延長線接上,并用自粘膠帶纏好,外邊再包上絕緣膠布。這樣時間就到了下午一點。然后吃吃午飯,一點多開始安裝。中間加上解決各種細節(jié),比如放倒座椅,拆下護板,安大燈,走線,接線,接左大燈,時間不知不覺過去,等到弄好,已經到了下午4點了。

這次實驗結果,總共耗時6個小時。原來計劃從早上9點開始動工,12點之前完工的。這還是自己在最快兩小時搞定的基礎上多留了一點時間??墒牵易砸詾榈恼9烙?,在現(xiàn)實面前碰的粉碎。實際花費時間恰恰是預估的兩倍,因為那個理想時間是一切都順利的最理想情況,可是現(xiàn)實中理想情況是很少發(fā)生的。幸虧這次試驗是利用假期做的,否則,實驗還真完不成。

根據這次實驗,印證了書中的觀點。我想,我們是否可以遷移到學生的學習上?

學生是否對于完成任務的難度和需要的時間過于樂觀,從而一旦不能按照預想完成,就產生挫敗感?學生是否對完成任務的步驟清楚明白,而不是籠籠統(tǒng)統(tǒng)?學生是否有一個清楚的時間觀念,知道時間是有限的,必須把有限的時間花在最有價值的活動上?這些道理,如果學生能夠明白,那么不僅僅有助于他們完成學業(yè),更有助于他們將來在事業(yè)上的成功,為他們將來的幸福人生打下基礎,受益終身。

拖延的心理讀后感篇3

人生,每個人都在演繹著一場屬于自己的人生,我們都有著不同的思想和心理,向往成功的道路都是我們一生的追求。也許,當你在迷茫著的時候,拖延著的時候,你已經拋棄了一段你作為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的一段僅有一次的機會。我們的生命,雖然渺小,但卻應該活得有激情,有意義。

我之前一直認為,拖延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的毛病,有些人為不易改掉的習慣懊惱,有些人在最后一秒的靈感迸發(fā)二沾沾自喜,覺得這似乎都是生活常態(tài)。但遇見《拖延心理學》之后,我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觀。認清現(xiàn)實和自己,接受自己。表面上看,拖延是個人的時間管理問題,或者對所處理的事情責任感不強二逃避的方式。事實上研究發(fā)現(xiàn),拖延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不僅僅涉及個人的心理,行為和情緒問題,還涉及社會,文化等問題。即使我們意識到拖延的存在,已經耽擱了事情,卻無法停止這種行為。

有時,我們會被一些所謂“拖延者的信條”所說服。比如,我必須要做到完美,我做每件事都應該輕而易舉不費力氣。什么也不要做比冒失敗的風險更安全,如果這一次我做的很好,那么我每次都應該很好。我們平時聽到這些,會認為是對自己要求嚴格,是完美主義者,辦事求穩(wěn)。

事實上,這些跟拖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為這些想法是不現(xiàn)實的,是為拖延開道的個人觀念。如果你認為必須做到完美,那么你寧愿拖著也不愿意去做,因為你不愿意冒風險被人批判你的失??;如果你認為成功是危險的,你就會為了保護自己和別人而降低成功的概率。人們形成拖延習慣是因為害怕,害怕展露真實的一面,會不被別人能接受,以至于拖延者不僅躲開了認知世界,也躲開了認知自己。雖然要忍受自責,自輕和對自己反感的痛苦,但是比起認清自我所帶來的的脆弱,這種痛苦更容易接受。改善拖延的過程,也是認清自己,接受自己優(yōu)缺點,能夠像老朋友一樣與自己相處的過程。

拿破侖希爾曾經說過:“生活如同一盤棋,你的對手是時間,假如你行動前猶豫不決,或拖延的行動,你將因時間過長而痛失這盤棋,你的對手是不允許你猶豫不決的!”從現(xiàn)在起,讓我們拒絕拖延,提高執(zhí)行力,與時間決戰(zhàn)吧!

拖延的心理讀后感篇4

除了前文所說因為特殊情況將此書當做參考書外(實際上也沒多大的用處),我相信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受困于拖延,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對我來說,工程碩士的畢業(yè)論文就是我永遠的痛。目前能找到的類似題材的書很少,我真的很想好好看看這方面的書,但是,這本書確實讓我失望了。

正如文中所介紹,本書的兩位作者都是美國稱為“流行心理醫(yī)生”的人,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和“醫(yī)生”兩字有關,本書給人的感覺更像是在寫論文,讀起來讓人昏昏欲睡。讀書除了學知識、長見識外,更重要的就是那種感覺,中國人尤其如此,就正像西醫(yī)與中醫(yī)的區(qū)別:在醫(yī)學思想上,西醫(yī)主張的完全確定性,也就是可以從人體的組成完全可以確定人體疾病的根源,因而可以有針對性地實施治療;中醫(yī)則主張需要從人體的全局認識疾病,而且采取的治療措施不僅僅因病而異,還因人、因時、因地而異(滿懷希望又不爭氣的中醫(yī))。讀書也是如此,實在看不慣滿篇的專業(yè)術語。

還有一方面,不知道是不是翻譯的問題,比如:“你是帶著獨一無二的dna、獨一無二的大腦以及與生俱來的先天氣質,從你母親的子宮降生到這個世界上”。雖然沒有看到原版,但我相信這段話從字面意思上翻譯肯定沒錯;但我同時要說,看到這樣的文字我想吐。

滿懷希望而又讓我深感失望的一本書,布置什么時候才會再想起你。

拖延的心理讀后感篇5

s.j.斯科特著、王斐譯的《拖延心理學》這本書,分別從你為什么總是拖延和拒絕拖延,從行動開始兩大部分對拖延癥的產生原因及如何解決進行說明。

書的前言部分就告訴我們:拖延是一種成問題的習慣,是把重要的和有時限的事情推到其它時間做。習慣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所以拖延會有一個逐漸加重和蔓延的過程。習慣具有固化的特點,所以針對拖延,保持覺察很重要,但從我自己的經驗,過于敏感的覺察,會引起內心的抵制。所以這種覺察,要注意方式方法。反復自省感到自己在拖延是很折磨人的,不如采用簡單的步驟使自己脫離這個環(huán)境。反觀自己,以前忙完工作回到家總是覺得很累,躺到床上看手機,看各種資訊新聞,有時候一看就是兩個小時,晚上的時間就這樣白白浪費掉了,有一段時間,我的理智告訴我不能這樣,要充實自己,哪怕鍛煉身體也好,但最后還是惰性占了上風。其實這就跟拖延背后的八大心理因素有很大關系:追求完美、對未知的恐懼、承諾“稍后”在做,只專注簡單的任務、經歷動力缺失、不知道從何開始、經常分心和沒有足夠的時間。

我常常會給自己一個“借口”,明天一定完成!明天一定開始!就這樣,在我的想象中,我將擁有無限的能量、健康的飲食、定期的鍛煉、好好工作直至完成一項任務。然而,現(xiàn)實是,“明天的我”已經很疲倦,沒有動力,很想去逛個街,也很想追個劇。最后對自己定的計劃形成抵觸、開始拖延。此類拖延匯聚到一起,形成自己在專業(yè)上“望人興嘆”局面。我以前把這個單純歸結于自己意志力的不足。書中的“單憑意志力,往往不足以決定內心沖突的斗爭結果。接納負面評價的能力,才是在行為上避免拖延走向高效的起點”。對我真是當頭棒喝。我總想用一種輕而易舉的姿態(tài)完成學習和進步,不肯接受自己在理論上的欠缺。目前我針對自己的缺點,想到的就是定短期目標和及時鼓勵自己的辦法。

其實我想,克服拖延或許就是一個從自戀走向不自戀的過程。不放大自身的困境,不沉溺自己的情緒,不把自己當成世界的中心,離開自身,我們才能看到真實的自己,并接納和熱愛它。也就是書中所說的,從自我傾注的視角轉化為自我觀察。

就像我看完這本書,一開始也覺得自己實在是沒有精力,但定了短期目標后好像不那么難以完成,漸漸堅持了下來,雖然比預計的時間長,但還是按時完成了,我做到了。嗯,我想這就是自己的進步。

所以在看完《拖延心理學》之后,我的拖延焦慮得到了很大的緩解,或許以前被這種拖延負罪壓迫的太厲害了,以至過度放松走向了反面——我?guī)缀跣陌怖淼糜谧约旱耐涎?。在完整的讀完這本書后,我想告訴大家,也告訴我自己:只需致力于每天做一些小的改進。慶祝每一次勝利,并且對你最終克服一個常常阻礙你實現(xiàn)目標的壞習慣而感到興奮。祝你好運!

拖延的心理讀后感篇6

凡事預則立,不立則廢。看完《拖延心理學》,我立即就想到了這個千古名言。下面我就從人生規(guī)劃和工作計劃兩個方面談談拖延和做事。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老家經常會問,你長大了想做(干)什么?大家還能想起來第一次回答的答案嗎?即便記得,實現(xiàn)的又有幾個呢?我想恐怕寥寥無幾。我記得我曾經回答的是當老師,和現(xiàn)在的職業(yè)相去甚遠??赡苁俏乙庵静粓远ò?,但我總覺得那會我的回答是隨性的,不夠成熟。如果我真是個老師,按現(xiàn)在我的思想,我會這么處理這個事情。第一,我會安排課程給大家介紹360行;第二,我會讓學生去思考自己要做什么,這個不需要做很快的決定,也許會給1個月的時間;第三,我會讓每個人寫一篇自己的理想,以作文的形式交給我;第四,我會讓大家再寫一篇文章,題目是《如何實現(xiàn)我的理想》;第五,我會將這兩篇文章放到一起來評論,同時會寄語每位同學,希望他們能按照規(guī)劃好的人生,努力的實現(xiàn)夢想,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可惜啊,我不是老師。感嘆一下過去和現(xiàn)在的教育現(xiàn)狀)

我在考上大學的那刻,我都沒有對自己的人生做過什么規(guī)劃,一直到大學畢業(yè)后的前兩年,我都是一棵無根的浮萍,隨著社會的激流漂動。后來想想,我究竟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我究竟想要什么樣的生活?這一思考,自己就清楚多了,所以在以后做出決定的時候,我總會想著我所需要的`。所以,現(xiàn)在我也給大家一點建議,如果還沒有對自己未來做規(guī)劃的,抓緊吧,當你一步步的按自己的規(guī)劃實現(xiàn)的自己想要的生活時,你會小有一種成就感。

再來說說工作吧。也許大家在工作中都有渺茫的時候,我不知道你們如何,反正我經歷過工作多的連夜加班的時候,也有一月沒事做的時候,有我的原因,也有工作性質的原因。但現(xiàn)在,我感覺我的工作是充實而適量的。我是如何做到這點的呢?計劃。其實做基建工作挺復雜的,工作量也是十分龐大的,我不敢說把工作做好了,但至少我的工作在按照計劃一步步的落實。工作中,我們往往會做月報、周報、日報,其實這就是計劃,如果計劃制定的合理,我想工作完成的肯定井井有條。曾經我在工作中往往是應付差事多,計劃工作少,有時是計劃了,卻沒有跟進,因此到第二天,日報的內容沒實現(xiàn);到周末,周報的內容沒實現(xiàn);到月末,月報的內容肯定不全面。所以現(xiàn)在我養(yǎng)成了幾個習慣。第一,每天晚上睡覺時,想想今天的事情做完了沒,明天還有哪些事。第二,每周三看周報,如果沒完成的任務,可能就提醒自己抓緊了;第三,每月10日、20日看月報,如果有沒完成的事情,再安排一下。這樣我基本上就把計劃的事情都照顧到了。

當然,好像說了這么多,和拖延沒多大關系,其實按計劃進行,就是改掉拖延的習慣,克服拖延的心里。很多時候我們是很多機會,而往往是拖延的心里,自己告慰自己,等等再說吧,過了這段時間再說吧,完成這個事情再看吧等等,讓機會轉瞬即逝,時間過了,也許想法和機會都過了……

拖延的心理讀后感篇7

近日看博克萊和萊諾拉寫的《拖延心理學》,閱讀了拖延產生的一些心理學原因,頗受啟發(fā),閱讀過程有種脊梁發(fā)涼的感覺,似乎以往自己很是驕傲的一些點就是阻礙自己前行的深層次的原因,不管是過于敏感,或者確實是問題,暫且先記下,以備日后深入思考和矯正。

(1)過于注重表現(xiàn),把表現(xiàn)等同于能力。

“不管能力如何定義,當它成為一個人自我價值感的單一決定因素時,問題就產生了。這個人表現(xiàn)如何成為唯一衡量,其它面都被忽略了?!北憩F(xiàn)的好壞評判標準常來自于他人,而他人無法從做事的動因和根本出發(fā)點去理解一個人的表現(xiàn),因此單純注重表現(xiàn),會讓人變得過于追求最后的結果,而忽略了完整的努力。這樣獲得的結果就如同空中樓閣,似乎很華麗,卻總讓人不安心。

(2)過高的期望,與現(xiàn)實形成太大的落差。

“一個適應型的完美主義者對自己要求很高,并且相信自己的表現(xiàn)能夠與之相符;一個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對自己要求也很高,但是卻對自己不抱希望。”后者對自己要求跟自己對自己表現(xiàn)期待之間存在著一種矛盾,所以常常自責,進而容易消沉,自尊因而也處于較低的水平。

(3)平庸招致輕蔑

太多的時候希望自己每一件事情都做的非常出色,是個全能的人。于是總覺得自己做什么都與理想的自己相比很平庸,于是貶低平常和常規(guī)的表現(xiàn),用輕蔑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表現(xiàn)。拖延就是安慰自己的方式,然后找一堆接口,阿q式的安慰自己。

(4)優(yōu)秀不用努力

遇到事情,總是幻想自己有超能力,秒懂一切,解決問題都是手到擒來,分分鐘了事。做不到這點就覺得自己能力有問題,對自己感到失望,然后放棄必要的努力,通過拖延來回避努力,長時間如此,讓聰明變成了無知。

(5)一切都自己來,親力親為

總是覺得自己可以搞定一切,或者說只有自己做的才能放心,長此以往,自己時間和能力有限,不可能做好每件事,然后把自己推向拖延。

(6)逃避競爭

對于競爭的很多事情,總是沒有足夠的勇氣和信息去做,包括游戲,包括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歸根到底是害怕失敗,而這很容易讓自己通過拖延來掩蓋自己的軟弱和恐懼。

(7)自己太搶眼,總會有人受傷害

總覺得處于一種和諧狀態(tài),要進大家一起進,要退大家一起退,因此自己一有鋒芒顯露,就會局促不安,把鋒芒藏起來,怕讓別人認為自己刻意表現(xiàn),影響其他人。

(8)“幸存者歉疚”

這是第一次聽到的一個新名詞,不得不承認這一點一直伴隨著自己,總覺得自己在外面享受著父母勞動成果換來的相對較好的生活心有愧疚。然后再做一些跟家庭有關的決定,特別是需要家庭付出很多的的決定的時候,不斷地猶豫拖延,試圖希望時間來通過最終沒有選擇的方式來做決定。反而最終付出的代價更大。

(9)選擇困難,交流困難

在做決定時,太過猶豫,總是不斷比較各種方案,覺得選擇很困難,然后通過拖延,讓一些方案自動退出可選行列,在沒得選時做決定。害怕與陌生人交流,導致可能為找人商量件事,打電話咨詢或約定時不斷拖延,總想找一個好的狀態(tài)再去做,反而最后影響自己的事情安排。這兩點重要原因是一對需要做決定的事物不了解,二對自己沒有自信。

以前發(fā)現(xiàn)自己總喜歡找一個狀態(tài)再去做事,否則就把一些看似不重要的事情不斷地拖,最終不了了之或者隨隨便便完成,然后覺得自己做事情和預期相差很大,放棄了必要努力,對自己失望,狀態(tài)低迷,此時又覺得做事不合適,不斷往后拖,如此形成惡性循環(huán)。

拖延是個問題,需要不斷修正,但是修正前先要找到真正的原因,否則會走向另一個極端”沖動“,本來沒有問題,創(chuàng)造了問題,這樣就不好了。上面的9點是自己隱隱約約發(fā)現(xiàn)存在于自己的行為中的問題,哪些是真正原因需要不斷思考。找到根,然后逐步改善,最終擺脫拖延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