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階段的教學工作結束后,老師們需要及時寫好教學反思,為了回顧教育活動中的不足與收獲,我們應該認真寫好教學反思,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夏》教學反思通用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夏》教學反思篇1
?琵琶行》用兩個課時授完,第一課時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以鑒賞音樂描寫為突破口,用語言將抽象化為具像,并且從中概括出詩歌的內涵與實質,以期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敏銳的感受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第二課時“學以致用”,通過聯(lián)語寫作,提升學生學習古詩的層次,將對古詩的理解轉化為運用,將領悟轉化為能力。
從兩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及對問題的解決來看,我覺得有以下幾點是應該高度重視的。
首先,教學設計,選準突破口。和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一樣,過去本課多是以教師講解、分析代替學生的感悟閱讀。我在教授此課時是引導學生感受獨特情感,為此,我以音樂描寫的鑒賞為突破口,品位它的描寫方法及它的不同樂章,以此來帶動學生對本文的理解;
其次,解讀文本,突出重點。本詩值得欣賞的內容很多,在處理教材,解讀文本時,圍繞“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音樂描寫是解讀這一主旨句的一個側面,情感認同是另一個側面,而“探討研究”的過程,是讓學生圍繞文本解讀,并且探討此句為何能成為千古名句。為了讓學生能充分理解主旨句,我還引導學生找出文章中的景物環(huán)境描寫,并且探究這環(huán)境描寫和作者要表達的主旨之間的關系。學生能夠較好地理解這首長篇敘事詩。所以,短暫的課堂教學中突出并抓住重點,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對話交流,積極互動。在課題上,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能越俎代庖。在設計中,我以感悟——鑒賞——創(chuàng)作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且積極交出自己的學習成果。整個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交融和對話。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在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引領下,師生互動,并將這種互動學習帶到課外,正是語文教學的最有效的手段。
當然,正如文中所述,在提高學習對文學作品感悟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的目標支配下,分析音樂描寫的手法及技巧,雖理性解讀了詩歌,但畢竟破壞了詩意?,F(xiàn)代教學理論研究指出,從本質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片面強調感悟,淡化理解分析,事實上也會使學生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也以自己的教學實踐證明這樣一個事實:強調感悟,但不能廢棄分析;需要理解,但需要結合運用。
★ 琵琶行教學反思
★ 《琵琶行》教學反思
★ 琵琶行教學反思(15篇)
★ 琵琶行教學反思15篇
★ 琵琶行教學反思(10篇)
★ 《琵琶行》教學反思(通用10篇)
★ 《琵琶行》優(yōu)質課教學設計
★ 《琵琶行》
★ 琵琶行白居易
★ 《琵琶行》讀后感
文檔為doc格式
《夏》教學反思篇2
一、對“三維教學目標”的達成存在偏差
國家課程標準“應體現(xiàn)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規(guī)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 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盵1],這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試行) 》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三維” 最初的闡述。
與此相適應,我國生物課程標準結合學科自身特色,將中學生物課程目標表述為課程總目標和具體目標兩個層次,其中具體目標從知識、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以及能力這“三維”三分別進行設定的。
上述兩種“三維”都是在課程目標層次做出的闡述。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課程目標層次的“三維”,《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中將“對具體內容標準的表述所用的動詞分別指向知識性學習目標、技能性學習目標和情感性學習目標,并且分為不同的層次”[2],這表明生物教學目標也可以從三個維度進行設定。通過“三維教學目標”的完成最終達到課程目標地“三維”。
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三維教學目標”的達成存在一定的偏差:
第一,部分教師錯誤地理解“三維教學目標”為一堂課的硬性指標。教學目標是對課程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在擬定具體教學目標時,“要依據(jù)生物課程標準中相應的內容標準,并充分考慮到具體教學內容和任務的特點?!盵3]不是所有教學內容都同時包含知識性學習目標、技能性學習目標和情感性學習目標,比如人教版新課標高中生物必修一中的“細胞中的無機物”、“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細胞增殖”等內容只有知識性學習目標和技能型學習目標,沒有情感性學習目標。所以,針對這些內容,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只需針對前知識性和技能性的學習目標進行設計,不必為了涉獵所有目標而牽強地給學生滲透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第二,部分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存在生搬硬套的現(xiàn)象,致使教學效果不顯著。例如,在講人教版新課標高中生物必修二中“從雜交育種到基因工程”一節(jié)內容時,除了要達到知識性學習目標和技能型學習目標外,本節(jié)內容還應向學生滲透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但大多數(shù)教師在本節(jié)內容滲透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時,都只是讓學生閱讀課本相關材料,最后讓學生思考轉基因的安全性。但學生通過閱讀課本有限的資料并不能全面的看待轉基因的安全問題。
因此,教師應當結合所要滲透給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網(wǎng)絡、媒體等資源開發(fā)新的課堂教學資源,同時讓學生自己去搜集資料,最后讓學生以辯論或小組匯報展示的形式再深入學習這部分內容,從而達到對轉基因安全的全面認知。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可以達到滲透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目的,同時還能培養(yǎng)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獨立思考等能力。這種教學設計會比生搬硬套的教學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二、對素質教育提出的培養(yǎng)目標理解片面
素質教育提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身體和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目標,中學生物的課程目標也以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來與此相對應,最后將課程目標細化到教學目標進行落實和完成。但是,當這些目標都達到后,學生是否就真正的具備了素質教育所期望的能力?結果不得而知。深入分析,素質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實質在于提升學生素質,讓學生具備生存能力,獨立生活能力和獲得幸福的能力。
例如,學生在學習了人教版新課標高中生物必修一“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一節(jié)內容后,達到了知識性目標要求的“說出葉綠素種類和作用;說出葉綠體結構和功能;說明光合作用以及對它的認識過程;說出光合作用原理;簡述化能合成作用”[4],也達到了技能性目標要求的“嘗試探究影響光合作用強度的環(huán)境因素”[4],也達到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通過研究科學家對光合作用原理的探究過程,使認同科學是在不斷觀察、探索和爭論中前進的;認同科學家不僅要繼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見中的合理成分,還要具有質疑、創(chuàng)新和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和態(tài)度”[5]的要求。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所掌握的是三個方面分散的能力與素質,基于讓學生具備生存能力、獨立生活能力和獲得幸福的能力的要求,教學不應該只停留在此,而是應該進一步給學生時間與空間來應用課堂所學,所以,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還缺少讓學生在實踐中驗證和鞏固所學,最終通過實踐來整合三種分散能力的環(huán)節(jié)。
學生只有將學到的分散的能力進行綜合的運用和實踐,最終才能內化為自身的一種能力或素質,在其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外化為強大的生存能力,獨自生活能力和獲得幸福的能力。
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教學不應該僅停留在三大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教師應幫助學生整合所學知識與能力,同時盡量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與空間來應用課堂所學,才能達到素質教學目標的實質要求。
三、教師不能恰當?shù)倪\用教學模式和教學原則
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素質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即是創(chuàng)新教育。針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當前中學生物教學中大多是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而采用“問題——探究”教學模式,并輔以啟發(fā)性教學原則。但在實施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些教師存在著諸多誤區(qū):
第一,部分教師未充分考慮學情,所選教學內容偏難。探究式教學模式是以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布魯納的發(fā)現(xiàn)學習理論以及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思想,這就決定了探究式教學模式是基于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一部分與所探究內容相關的知識而進行的教學模式。而部分教師在選擇探究內容時,未充分考慮學情,所選探究內容偏難,導致學生不能自主進行探究,既影響教師的教,也影響學生的學,不能很好地達到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目的。
因此,教師應精準把握每種教學模式的應用條件,在全面分析知識內容和學生學情的情況下,選擇恰當?shù)慕虒W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進行教學。
第二,部分教師創(chuàng)設的探究情景存在局限性。探究式教學模式一般要創(chuàng)設一個情景,讓學生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經(jīng)過一系列探究過程最終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習“植物激素生長素的發(fā)現(xiàn)”一節(jié)內容時,教師多以語言描述創(chuàng)設情境,結合圖片展示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這種教學方式雖然對學生的思考和理解有一定的幫助,但是,創(chuàng)設的情境和提供的圖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假如將創(chuàng)設的情境變?yōu)檎鎸嵉那榫?,提前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用自家的植物做一些簡單的實驗,增加學生的體驗,讓學生更加直觀、更加真實的了解問題,既有利于學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本節(jié)課知識,也能幫助學生將該問題的探究過程內化為自己的一套方法或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達到素質教育的教育目標。
第三,部分教師片面地理解啟發(fā)式教學原則。啟發(fā)式教學原則不是簡單的提問題,也不是提簡單的問題。《論語》和《學記》給啟發(fā)式教學原則做出了最恰當?shù)慕忉?。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憤”為心求通而未得之,即心里想想明白,但又想不通,“悱”為口欲言而未能其貌,即想說又不知道怎么說。教師要在學生這些理解的關鍵知識給予啟發(fā)即可,不必對一些瑣碎淺顯的陳述性知識進行提問。
除了在學生思維的關鍵點啟發(fā)之外,教師還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即《學記》里提到的“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引導學生學,但不牽著學生走;鼓勵學生學,但不壓抑學生個性;啟發(fā)學生拓展思維,但不替學生做出結論。
四、忽視環(huán)境對素質教育的影響
談及教育,必定涉及三個方面的影響因素:教師、學生、環(huán)境(其中環(huán)境可以分為教育環(huán)境及社會環(huán)境)。目前提出的促進高中生物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措施大致涉及改革教學方法和創(chuàng)新學習方法兩個方面,在改革教學方法方面以“生物教師要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6]、“課堂教學要設法選擇合理的教學策略、方法和媒體”[7]等措施為主,在創(chuàng)新學習方法方面以“一要指導自學,二要指導觀察分析、三要指導實驗、四要指導抽象概括”[7]幾個角度為主。但無論是改革教學方法還是創(chuàng)新學習方法,大多是以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作為出發(fā)點,忽視了環(huán)境對于教育的影響。
一方面,教育環(huán)境(包括家庭環(huán)境和學校環(huán)境)對實施素質教育有一定的限制。生物學是一門涉及面非常廣的自然科學,課本里的有些內容在家庭環(huán)境和學校環(huán)境無法讓學生親身體驗,學生的體驗減少,與之相對應,對知識內容的認識和掌握或許就不會特別深入。另一方面,由于社會環(huán)境的限制,學生學到的一些知識無法得到實踐和驗證,這些知識也就不能很好地內化為自身的能力或素養(yǎng),這也給素質教育帶來一定的局限。
綜上所述,雖然我國已開展素質教育二十余年,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阻礙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和落實,只有學校、家庭、社會不斷探索、總結、反思和改進,探索合適、有效的教學方法,最終才能達到素質教育的實質要求。
《夏》教學反思篇3
?摘 要】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能夠促進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改革,豐富小學英語課堂的教學內容,給學生帶來更為新奇、全面和直觀的學習體驗。這就需要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整合起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英語;課堂教學
為了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促進作用,需要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課程進行整合,將課程內容、人力資源、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充分地整合起來,打造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本文對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整合實踐進行了反思。
1.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整合的含義
1.1現(xiàn)代信息教育的重要特征
與傳統(tǒng)教育相比,現(xiàn)代信息教育不再將計算機作為簡單的教學內容呈現(xiàn)工具,而是要將計算機作為學生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發(fā)工具。現(xiàn)代信息教育具有多種多樣的現(xiàn)代化技術,能夠在課堂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和超文本鏈接還可以幫助學生自主學習,解答學生的疑問,提高學生的課堂主動性。
1.2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整合的含義
小學英語教學的教育目的是讓小學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英語知識和技能,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整合起來,也就是在小學英語課堂中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設備和資訊技術,將其與課堂教學內容融為一體,激發(fā)小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
2.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整合的要求
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進行整合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完成小學英語的教學任務,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各種優(yōu)勢,使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更加豐富、新奇和有效。
2.1促進小學英語教學與網(wǎng)絡技術和多媒體的整合
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不應該僅僅將信息技術作為教學輔助工具,其技術還應該成為課堂重要的教學因素以及學生的學習對象,要真正做到二者的整合就應該通過信息技術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通過網(wǎng)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教師可以更好地呈現(xiàn)教學內容,使教學過程更加便利。
2.2二者的整合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做到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整合,小學英語教師面臨著全新的挑戰(zhàn)。首先小學英語教師必須全面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yǎng),包括了解信息技術的相關知識,能夠掌握相關的操作技能。教師需要具備信息設備的應用和操作能力,還要能夠整合、選擇和創(chuàng)新信息資源。小學英語教師要能夠選擇和優(yōu)化各種新型設備,并采取合適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使用信息技術。
小學英語教師還要對教學進行合理的設計,以課程內容、教學目的、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為基礎,使信息技術能夠更好的融入英語課堂教學,并在此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充分發(fā)揮每個教師的教學特長。
3.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整合的實踐
本文主要從小學英語的英語單詞教學、英語課文教學、英語復習課程教學和英語課堂游戲四個方面闡述了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整合的實踐,在這四個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中應該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作用。
3.1在單詞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
單詞教學是小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英語學習的基礎。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階段性特征決定了其喜愛新鮮事物,不喜歡枯燥、重復的學習內容。這就要求小學英語教師在進行單詞教學時要盡量避免枯燥的單詞記憶,以免讓小學生感到厭煩,影響課堂的效率。
通過信息技術可以幫助小學英語教師更好地進行單詞教學,小學英語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英語單詞,并配以色彩鮮明的實物圖片、標準的英語讀音甚至英語視頻,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例如筆者會將每個單元的單詞表制作成一個ppt,每一個單詞都用鮮艷的顏色標示出來,并配以實物圖片和準確的發(fā)音,讓學生看圖片、聽讀音并進行跟讀。當學生學會一個單詞之后筆者還會對該單詞進行擴展教學。例如江蘇譯林英語新教材中“clever”這個單詞,由于該單詞比較抽象,筆者就在該單詞的ppt頁面上畫了一個“聰明的一休”這個形象,再配上“clever”的標準發(fā)音,讓學生跟著圖片的閃動進行跟讀。當學生掌握“clever”這個單詞之后,筆者又提出“clever反義詞是什么?”進而再點開ppt畫面上的反義詞鏈接,鏈接到“foolish”這個單詞的學習。這樣的單詞學習方法可以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聽、看、讀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標準的發(fā)音,并且通過動感的節(jié)奏、鮮艷的顏色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強化學生的記憶。通過信息技術能夠極大地拓展英語單詞教學的課堂容量,使學生的知識面得到拓展。
3.2在課文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
傳統(tǒng)的課文教學環(huán)節(jié)往往是教師先對課文進行范讀,再讓學生進行跟讀,由于課堂教學但形式比較枯燥,學生很容易感到厭煩,學習效果得不到提高。
通過信息技術可以使課堂教學的知識自主化、多樣化的進行呈現(xiàn),并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來降低小學生的認知難度,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例如江蘇省譯林小學英語新教材6aunit1“皇帝的新裝”這篇課文的教學,筆者就將課文內容與信息技術整合起來來開展教學。筆者采取了一邊逐句朗讀課文,一邊用多媒體播放課文情節(jié)片段的形式,讓學生獲得更為直觀的感受,并將視覺與聽覺結合起來,讓學生能夠通過觀看多媒體圖片來理解課文的意思,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學生表現(xiàn)出對該故事強烈的好奇心。在學生朗讀環(huán)節(jié),筆者先讓學生自由的朗讀課文,之后再逐一播放剛才的多媒體畫面,讓學生根據(jù)每一幅畫面來描述一個課文情節(jié),最后讓學生通過看圖說話的方式完成課文的朗讀。
3.3在英語復習課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
復習課是小學英語學中一個重要的課型,能夠幫助小學生鞏固英語知識,形成良好的復習習慣。然而傳統(tǒng)的英語復習課的教學效率并不高,這是由于小學生往往對新鮮事物比較好奇,而對已知的事物都不再具有好奇心,課堂參與程度不高。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加快復習教學的教學節(jié)奏,并在復習的基礎上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進行鍛煉。
例如筆者將江蘇省譯林小學英語新教材6aunit3的單詞制成一個ppt,每張圖片都包含著一個單詞的基本信息,或者是實物畫面,或者是內容提示,讓學生說出對應的單詞。筆者還采取了比賽的方式,讓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來參加看圖說單詞比賽,看哪個小組的學生說得又快又準,使學生的思維興奮起來, 鞏固對已經(jīng)學過的學習內容的印象。
3.4在英語課堂游戲環(huán)節(jié)中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
課堂游戲是小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其技術可以極大的豐富游戲的內容,是課堂游戲與英語知識更好地結合起來。教師可以利用author ware等軟件開發(fā)新的課堂游戲,不斷給學生帶來新奇的游戲體驗。例如在譯林英語新教材3a unit1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夠認識主要人物,并根據(jù)不同的情境與周圍人打招呼,筆者設計了一個小游戲,學生能夠拖動游戲人物來到不同的場景中,并遇到不同的人物,要求學生能夠正確的說出人物的名字,并和不同的人物打招呼。學生對于這個游戲非常感興趣,失敗的學生還要求反復玩這個游戲,直到全部答對為止,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4.結語
通過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整合,不僅極大地豐富了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內容,更改變了小學英語的教學模式,提高了小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課堂節(jié)奏更加活潑,小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更高。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不斷提高教學效果,提高小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和英語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張愛云.將趣味游戲活動置于小學英語課堂教學[j].寧夏教育科研.20xx(01)
[2]劉凱國.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教學整合的思考與實踐[j].陜西教育(教學版). 20xx(03)
[3]律美鳳.身臨其境樂在其中——讓情境教學走進小學英語課堂[j].學周刊.20xx(10)
《夏》教學反思篇4
歌曲《夏夜》的教學目標是在情景式的教學環(huán)境中,讓學生感受和體驗中學會用天真、純樸的聲音來演唱歌曲,同事能用自然的有節(jié)奏感的肢體語言來表現(xiàn)歌曲。在于他人的合作表演中能積極、主動的參與。我在導入中運用到聆聽自然的聲音,讓學生在聽中走人“夏夜”,把學生帶入歌曲的意境中去。同事師用歌詞作為謎面讓學生猜出主人公是“螢火蟲”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營造氛圍,同時以猜謎的形式設置懸念,讓學生更加的感興趣。而美麗夏夜圖片的出示,也更好的為學生的想象提供的空間。就讓學生在音樂聲中,在畫面中去尋找那夏夜的感覺吧。因此這一環(huán)節(jié)一定要“實”,要讓學生確實感同身受才行。
在歌曲演唱聲音上,可以讓學生用手去模仿螢火蟲飛舞的樣子,通過手勢他們能很快明白幾個跳音應該如何去唱。而歌曲中連貫的部分,我也為它設計了動作,這樣的邊動邊唱方法不錯,效果也很好。只是這樣的動作不宜多貴在“精”
因為動作過多會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而在聲音上很明顯的會有小毛病出現(xiàn)。由此看來,老師在備課是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都要精雕細琢啊!
歌曲中的二聲部演唱雖然不是很難,但學生要在后半拍整齊的進入也是需要花些功夫的。所以,在次我先讓學生先聽第一遍,問:“加了些什么詞?是在哪里加的?”再聽第二遍,問:“是第一聲部的那個音后面加的?”這樣循序漸進的,讓學生一步一步的掌握二聲部,然后再讓學生試著唱一唱,多數(shù)學生能很快的唱出來。能唱準這只是第一步,接下來就是在音量和音色上對學生提出要求。通過老師的語言上的引導和范唱上的聽辨,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能運用自然的聲音演唱出“回聲”的效果。
其實我也想過讓學生戴上頭飾,把教師裝扮成夏夜的一角,讓學生隨著音樂,有角色的進行表演。但因為人數(shù)多,課堂秩序不易把握我省去了這一環(huán)節(jié)。其實很多時候,教師的這種畏難情緒讓我有失去了很多嘗試的機會。而不去嘗試就永遠不會有新的東西出現(xiàn),課堂上哪會有什么亮點呢?
《夏》教學反思篇5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僅有學生對學習有興趣,才會進取的探索,敏銳的觀察,牢固的記憶和豐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創(chuàng)造性。所以,教師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本事應成為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下頭是我在平日的歷史教學實踐中總結出的幾點:
一、培養(yǎng)學生閱讀本事,讓其自我總結教學提綱
眾所周知閱讀教科書是獲取歷史知識、提高學生成績的重要途徑,亦是培養(yǎng)學習本事的重要前提。所以,教會學生閱讀教科書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料。而指導學生整理、編寫提綱,能夠使學生既掌握基礎知識,又提高學習本事。因其在整理和自編提綱時,必須先仔細閱讀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識點以及各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這就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一旦整理出準確的知識結構,知識點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識結構的枝干上,從而使知識在學生頭腦中有了整體框架,有利于學生學習和記憶。
二、結合課本資料提出問題,培養(yǎng)學生思維本事
歷史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本事一向具有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一部分學生受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認為歷史只需死記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論的思考和理解,以至于他們缺乏學習歷史的動力。所以作為一名教師應十分注意利用歷史學科資料豐富、縱貫古今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從歷史知識本身提出各種具有較強啟發(fā)性的問題,讓學生自我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激發(fā)他們求知的欲望,發(fā)展他們的思維。
三、讓學生理清歷史發(fā)展線索,學會抓住學習重點
歷史發(fā)展的線索就是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和重大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中學歷史教材的特點是范圍廣、頭緒雜、資料多,牽扯到的年代、地點、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導學生在這紛繁復雜的歷史知識中理清發(fā)展線索,提示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在理清線索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重點,尤其是讓學生學會如何確定重點,這樣就比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點。
四、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提高記憶效率
歷史教學的任務之一是使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所以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是很重要的。在歷史教學中,采用以下方法,不僅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并且能取得效果良好:第一,重復記憶法。讓學生把知識點分開學習,當時看一遍,一周后再復習一遍,一個月后再重復一次,記得就會比較牢固。第二,重點記憶法。在每一課的教學中挑出重點,讓學生重點記憶。這也發(fā)揮了教師的重要性。第三,引導學生記憶綱要。如美國獨立戰(zhàn)爭經(jīng)過的六件大事等。
經(jīng)過教學實踐,我深刻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的至關重要性。僅有經(jīng)驗加上反思才能更進一步的成長。進取努力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創(chuàng)新,在行動和研究中不斷提高自我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的教師。也僅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培育出新一代具有較強的適應力的學生。